琮(Cóng)是一種內(nèi)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于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紋飾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稱。
玉琮是一種內(nèi)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xiàn),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fā)達,出土與傳世的數(shù)量很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玉琮
地位
古代重要禮器
出現(xiàn)地點
青浦區(qū)福泉山遺址福泉山墓地65號墓
形狀
內(nèi)圓外方
用途
祭祀神祗
特點
神人獸面紋
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距今5400年-4300年)
目錄
1簡介
2古代禮制
3石器時代
4齊家文化
5虢國玉琮
6蘇州石器
7南通石器
8阜寧石器
9良渚文化
10玉琮之王
11玉琮
12良渚遺址
13歷代特色
琮(Cóng)是一種內(nèi)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于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紋飾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稱。
玉琮是一種內(nèi)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xiàn),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fā)達,出土與傳世的數(shù)量很多。
折疊編輯本段簡介
在選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為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zhì)的玉石,質(zhì)地不純,以青色、青赭色居多。從出土的玉琮來看,除部分保留著晶瑩的質(zhì)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蝕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澤較均勻,不像玉璧那樣存有燦爛多變的塊狀彩斑。
折疊編輯本段古代禮制
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
折疊編輯本段石器時代
【名稱】:玉琮
玉琮
【類別】:玉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良渚文化遺物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高8.8厘米,直徑17.1~17.6厘米,重6500克 。
此琮呈扁矮方柱狀,內(nèi)圓外方,上下對穿一直徑僅4.9厘米的圓孔。器表每面以4.2厘米寬的豎槽一分為二,又以僅0.1厘米寬的三條橫槽分為四節(jié)。器表打磨光澤規(guī)整。這件玉琮器型規(guī)整,厚薄均勻,邊角端正,輪廓分明,表明良渚玉器在成型過程中,已使用了拉絲、管鉆、鋸切等多種以砂為介質(zhì)的開料手段。減地淺浮雕手法,滿密的陰線刻,精細的器表打磨,均表現(xiàn)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獨特的紋飾不僅給人神秘的美感,更為我們研究當時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折疊編輯本段齊家文化
【名稱】:玉琮
【類別】:玉器
【年代】:距今4000多年
【文物原屬】:齊家文化遺物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靜寧縣博物館
【簡介】:高14.7、寬8.2、射徑8.2厘米
甘肅省靜寧縣治平鄉(xiāng)后柳溝村出土,現(xiàn)藏于靜寧縣博物館。
青色,有褐斑。體作委角長方體,中心有一上下對穿的圓孔。器兩端呈圓口形,器外轉(zhuǎn)角有十三節(jié)凹槽,器體打磨精致。
折疊編輯本段虢國玉琮
折疊基本概況
【名稱】:玉琮
【類別】:玉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屬】: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陪葬品
【收藏地點】:20世紀后半葉出土于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現(xiàn)藏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尺寸】:通高2.6厘米,射徑3厘米。
【簡介】:白玉,玉質(zhì)溫潤,部分受沁呈紅色。體矮小,內(nèi)圓外方,上下兩端有短射,通體素面。
折疊延伸內(nèi)容
玉琮,后世又稱"輞頭"。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這種戰(zhàn)國秦漢間經(jīng)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有的學(xué)者根據(jù)其造型和紋飾特征,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shù)色彩。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zhàn)國兩漢以后,就很少見了。其用途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系統(tǒng)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內(nèi)上下各刻一神人獸面復(fù)合圖像,共8個。單個圖像高約3厘米,寬約4厘米,用線浮雕結(jié)合細線刻雕琢成。圖案主體的神人,臉面呈倒梯形,眼為重圈,兩側(cè)有小三角形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用一條長橫線、7條短線刻出兩排16個牙齒。頭飾內(nèi)層為帽,刻8組卷云紋,外層羽冠,刻22組邊緣雙線,中間單線組成的放射狀羽飾。臉與冠淺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聳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鳥。四肢密布卷云、弧線、橫豎直線作成的紋飾。胸腹部淺浮雕獸面紋,有橢圓形凸面眼瞼和橋形額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轉(zhuǎn)角為中軸展開,每兩節(jié)還琢刻了簡化的神人獸面紋,四角相同,左右對稱,共8組。與豎槽內(nèi)的紋飾相比,這一人獸組合保留了基本構(gòu)圖,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變形,面部簡化,在獸面兩側(cè)增加了一對夸張的鳥紋。以轉(zhuǎn)角為中軸展開的簡化人獸組合紋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征。
折疊各時玉琮
新石器時代發(fā)現(xiàn)較多
玉琮圖片集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chǎn)于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zhì)玉石,質(zhì)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后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shù)作圓筒狀外,多制成規(guī)整的內(nèi)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guī)整,中孔為管鉆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shù)組飾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云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xiàn)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宋以后出現(xiàn)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xí)慣的不同,偽品多數(shù)顯得圓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折疊玉琮考證
"琮"始見于《周禮》等古籍。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質(zhì)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鄭玄補注《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后因后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zhèn)圭"。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的說法為據(jù)。
經(jīng)考證,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與意義有:
一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成為統(tǒng)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玉琮的造型是內(nèi)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師也常用劣質(zhì)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zhèn)墓壓邪、斂尸防腐、避兇驅(qū)鬼。
二、玉琮也是權(quán)勢和財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xí)r有如下特征:墓葬規(guī)格高,規(guī)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xiàn)象。
種種現(xiàn)象說明琮式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密切相關(guān),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從發(fā)掘現(xiàn)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quán)勢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葬制。
最早的玉琮見于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xiàn),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fā)達,出土與傳世的數(shù)量最多。
折疊編輯本段蘇州石器
此琮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作品,高31.6厘米, 上寬7.8×7.8厘米,內(nèi)徑5.6厘米,下寬6.8×6.8厘米, 內(nèi)徑5.1厘米。 藏于蘇州博物館。
此琮呈褐色,兩端圓,中段為方柱體,分十二節(jié)。孔內(nèi)留有明顯對鑿痕跡,每節(jié)轉(zhuǎn)角處刻有凹形牙狀紋飾,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節(jié)處一側(cè)凹形紋飾內(nèi)還刻有一小圓圈,仿佛人眼一般,整個器物,線條刻劃清晰,比例恰當,呈大氣之態(tài)。
琮與璧、圭、璋、璜、琥被稱為六種禮器,古人謂之"六瑞"。
玉琮的基本形制為內(nèi)圓外方,以示"天圓地方"。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獸面紋飾玉琮,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典型的器物。
關(guān)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學(xué)術(shù)界也是眾說不一,至今尚無定論。有學(xué)者認為琮是煙囪崇拜的禮器,是家族祭祀的對象;有的學(xué)者認為琮象征地母的女陰,是生殖崇拜的對象;有人認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認為琮是織布機上的部件;有學(xué)者認為,琮是溝通天地之間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內(nèi)圓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間的貫穿,琮上的獸面紋就是巫師的蹻,巫師乘獸蹻以此通天人之際;還有人認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遺址的設(shè)計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廟中祭祀時所請神明祖先降臨憑依之物;琮是獸面神神柱,屬于圖騰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系于腰問的佩飾;更有人認為,琮是獻給鬼神的豬、豬頭、豬下頜的高貴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黃泉的象征,是神龍浮出的通道。
折疊編輯本段南通石器
折疊基本信息
【名稱】:玉琮
南通新石器時代玉琮
【材質(zhì)】:玉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尺寸】:高5、寬8、孔徑6.1厘米。
【文物出土】:1976年南通市海安縣青墩遺址出土。
【文物現(xiàn)狀】:南通博物苑收藏
折疊藏品鑒賞
該藏品玉琮以碧玉制成,色澤瑩潤,綠中隱現(xiàn)乳黃,灰白色斑紋。呈內(nèi)圓外方的柱形狀,單節(jié),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四面的中間均磨出一條寬而直淺的槽,槽的兩邊有兩組平行弦紋和兩個對稱的圓圈紋,組成簡化的人獸面紋。青墩遺址發(fā)現(xiàn),將南通的歷史向上推到4000-5300年。
折疊編輯本段阜寧石器
折疊陸莊遺址
陸莊遺址位于板湖陸莊村境內(nèi),北距古淮河四公里。出土的玉琮、陶等具有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特征。其中玉琮的出土,顯示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今陸莊境內(nèi),活動著一支原始部落。
折疊東園遺址
東園遺址位于施莊鎮(zhèn)雙園村沙岡之上。出土的陶盆、貫耳黑陶壺等,具有太湖流域崧澤文化特征。出土的陶鼎、陶罐等蘊含北方大汶口文化因素。特別是為權(quán)力象征玉鋮和兩面刻有"日出東海"族微的灰陶壺等文物的出土,印證距今五千多年之前,有一支原始部落集團生活在雙園村的土地上。
折疊陸莊玉琮
玉琮是新石器時代原始部落首領(lǐng)"通天","與天對話"和"祭天"的神器,是墓葬中部落酋長身份的證據(jù),該玉琮于一九七三年板湖陸莊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
折疊編輯本段良渚文化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5.6厘米。
為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隱現(xiàn)淡綠斑紋。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將凸塊分為上下兩節(jié)。以四角為中線,各刻一神像。上節(jié)在兩條平行的橫棱下雕刻一神臉。眼為線刻園圈,下邊橫凸塊作鼻,上刻細密的云紋和橫直線圖案。下節(jié)雕刻一獸面。蛋圓形凸面作眼廓,線刻重圈為眼,中間以橋形凸面連接,和一條橫凸塊作鼻,凸塊上也滿刻橫直線和云紋圖案。器表高度拋光,光潔如鏡。
折疊編輯本段玉琮之王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
高49.7厘米 上寬6.4厘米 下寬5.6厘米 傳山東出土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發(fā)現(xiàn)于浙江省余杭縣良渚鎮(zhèn)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帶,距今約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是中國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帶有神秘色彩的禮器,對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測不下二十多種。《周禮》中就有"以黃琮禮地"的記載,也就是說在禮儀活動中用琮來祭祀地
玉琮之王神。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琮是一種溝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內(nèi)圓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
這件玉琮呈碧綠色,玉材屬于軟玉系列的透閃石--陽起玉石,它的基本造型為方柱體,中心對穿大圓孔,外方內(nèi)圓,上大下小,器身共分十九節(jié),每節(jié)四角雕成一簡化戴冠人面或獸面神像,全器共有76神像,玉琮上端上部正中陰線刻日月紋,與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莒縣凌陽河陶文相似,這種日月紋應(yīng)該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對太陽、月亮的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槽兩邊基本等距,誤差在1毫米左右,每節(jié)上下間距也幾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獸面紋的構(gòu)圖也基本相同。每兩個轉(zhuǎn)角的紋飾組合成完整的獸面,既生動且富有變化。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折疊編輯本段玉琮
良渚文化高5.4厘米 射徑上端6.5厘米 射徑下端6.1厘米 孔徑4.6厘米1978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遺址M1出土透閃石軟玉,呈碧綠色。器呈矮方柱體,外方內(nèi)圓,上大下小,中有對鉆圓孔,外表分兩節(jié),每節(jié)以四角為中線,飾簡化的帶冠人面紋,共八組。用兩道凸橫棱,兩個圓圈,一短凸檔組成表示羽冠,眼睛,鼻子組成的圖案。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
折疊編輯本段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高7.2厘米 射徑上端8.5-8.6厘米 射徑下端8.3厘米 孔徑上端6.8-6.9厘米 孔徑下端6.7-6.8厘米1982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遺址M4出土透閃石軟玉,呈乳白色,帶翠綠褐紅斑紋。器呈扁方柱體筒形,外方內(nèi)圓。孔為對鉆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豎槽分為四塊凸面,中部有橫槽分為上下兩節(jié)。每節(jié)以四角為軸,精琢細刻繁縟面紋,上節(jié)為帶冠人面,下節(jié)為獸面,兩側(cè)曲尺形邊框表示人上肢,獸前肢。這是微雕工藝的杰作。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
折疊編輯本段歷代特色
商周時期玉琮數(shù)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guī)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cè)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zhàn)國部分玉琮刻有細致的獸面紋、勾云紋等紋飾。
宋以后出現(xiàn)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xí)慣的不同,偽品多數(shù)顯得圓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折疊鑒定方法
《東洋見聞錄》記載"八察"
1、察織物纖維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體上,或者包裹于織物中。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壓力下,纖維及顏料脫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鏡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見紅、藍、綠等顏色的織物纖維,經(jīng)緯分明。
2、察昆蟲的蟲卵 、殘體 多在古玉的縫隙中。
3、察水漬 在地質(zhì)及大氣條件較為穩(wěn)定的情況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細的潛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動,浸潤、侵蝕著玉的表面,形成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
4、察植物根莖印痕 某些植物根莖有無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陳代謝而分解的酸性物質(zhì)可以對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蝕,所以能夠看到有清晰疊壓關(guān)系的根須狀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習(xí)俗,燒過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著和滲入,呈點、面分布,往往很深入,無法消去。
6、察"驅(qū)邪礦物"殘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礦物有殺菌、驅(qū)蟲、防腐的作用,古人以為它們有驅(qū)妖辟邪的功效,將它們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鐵礦、朱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離子由表及里漸進、深入地滲入玉器內(nèi)部,顏色絢爛奪目。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qū)徝赖男枰瑢⑹規(guī)r制成的珠子染成紅色。我國戰(zhàn)國和漢代的大型墓葬中,經(jīng)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鮮紅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縫隙、孔洞內(nèi)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類和碳酸鈣類礦物存在,它們可以以液態(tài)或者以固態(tài)的礫石形式存在并運動著,在空隙里聚集、硅結(jié)、板結(jié),堅韌無比,即使是隨水流進入空隙里的一塊小石子也難以剔出。
8、察鉆痕 鉆具出現(xiàn)以來,鉆頭基本是圓錐或菱形形狀。由于是人力,所以壓力小、鉆速慢、非勻速、進尺慢,鉆痕表現(xiàn)為往復(fù)、相對平行的運動態(tài)勢,出現(xiàn)不甚均勻的旋紋。而現(xiàn)代螺旋紋鉆具因高速、勻速旋轉(zhuǎn)則不會出現(xiàn)平行的鉆痕。新石器時代以石治石時期,其鉆痕與古代使用金屬鉆具的鉆痕,有相似特征。總之,鑒定和評估古玉,既需要細微觀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觀,更要把握本質(zhì)和整體的真實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個細微處假的可能性,進而歸納、演繹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將感性和理性結(jié)合起來思考和判斷,才能獲得最大的真實性。養(yǎng)護:長期表面會附著死皮組織造成真菌生長,酸化造成玉石本身碎裂,所以每3個月養(yǎng)護一次,用濾勺過濾融化后的御守鹽浸泡1天。收藏者養(yǎng)護時多用俱攞缽盛放為了看到缽上生長出樹根樁物質(zhì)。
折疊品相分類
《東洋見聞錄》
鑒定玉的真假有四法:
水鑒別法: 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狀,久不散者是真玉。
手觸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涼潤滑之感。
觀察法: 將玉對著光亮處觀察,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的是真玉。
舌尖鑒別法: 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 此外,還可以用放大鏡觀察,主要看有無裂痕,有裂痕的其價值大減。
鑒定玉的品質(zhì),有六條標準,即"色、透、勻、形、敲、照"。
色玉以綠色為最佳,紅、紫二色玉石的價值僅為綠色玉石的1/5。玉當中若含紅、紫、綠、白四色,稱為"福祿壽喜";若只含紅、綠、白三色,則為"福祿壽"。色澤暗淡、微黃色的為下品。如果是單色玉,以色澤均勻的為好。
透透明晶瑩如玻璃,沒有臟雜斑點,不發(fā)糠、不發(fā)澀的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則分別稱為中級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帶有紅、綠、白三種顏色的玉才稱為翡翠玉。到了現(xiàn)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翡翠玉以透明并帶綠色的居鄉(xiāng)。
勻玉的色澤重在均勻,雖含白、綠但色澤不均勻的,則價值很低。
形玉石的形狀可根據(jù)不同的審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樣式,無特殊標準。一般地說,玉石的個頭愈大愈好。
敲玉當中常有斷裂、割紋,一般不易觀察到,如果用金屬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輕輕拋在臺板上,可以從聲音的清濁辨出裂紋存在與否。聲音越清脆越好。
照玉當中有肉眼不易發(fā)現(xiàn)的黑點、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鏡照一照,便可一覽無余。天然玉石的特點是略呈淺色,而不帶有淺藍色(俗稱邪色)。另外還有一種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塩水制成,外觀頗似深色"老坑玉"。玉器鑒定的方法很簡單,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輕重,或用天平稱量,重者為真玉。
折疊盤玉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為"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shù)有色沁,但暗淡不顯, 因此需要養(yǎng)玉。如果得到一塊古玉,1)用干凈毛巾搓古玉表面作用其實是去掉表面臟色以及進行再拋光.每天2-3小時。不要直接用手搓這樣汗油浸入會出現(xiàn)破相,價值自然就低了。2)一星期后表面會有淺亮痕跡這都是漸漸形成包漿底層,隨時間古玉會整體變的晶亮。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古玉自然干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并且已經(jīng)干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后,可以感覺古玉有粘阻感,其實這是的已經(jīng)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5)每周用御守塩浸泡,按照御守塩15克、清水500克。因為人的死皮組織容易附著在古玉表面會滋生真菌,最后酸化使得古玉最后酥脆自裂。御守塩在融化時可以消除真菌。又不會像海塩那樣腐蝕6)重復(fù)4和5 的過程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會看到古玉很有靈氣的光澤.包漿好的古玉會呈現(xiàn)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古玉臟了可以用微微濕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后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古玉所有區(qū)域都盡量盤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隨著古玉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折疊相關(guān)術(shù)語
《竹間十日談》記載開門:形容絕真無疑之古玉。無論沁色、雕工、包漿等均堪稱一流。
洋油和雞油:和田玉的白玉和黃玉自古以來即為玉之極品,王逸《玉論》中有"黃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記載。黃玉大致可分為粟子黃、雞油黃和秋葵黃幾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截肪"二字民間稱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對黃玉已不作癡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
粗大明:許多收藏者認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實不然,就像"漢八刀"并不代表漢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樣,"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獷風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確實細膩精巧,但卻沒有一位像明朝陸子岡那樣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師。
雞骨白:古玉在堿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礬白色。石灰沁有輕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調(diào)將其分為魚肚白、雞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堿之分,只認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雞骨白時,便用火燒玉,這在民國時期是很成功的。當代制作雞骨白就先進多了,可以用電焊、微波滬,所以作偽者往往牟獲暴利。
老玉掛紅,價值連城:這里的"紅"其實特指血沁,但古玉有無血沁歷來爭論頗激。 人死入土后血凝肉腐,如何會浸入玉 造成古玉帶有紅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鐵沁或者仔兒玉固有的紅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魚目混珠
傳世玉:一般來講,經(jīng)過三代 以上遺傳的玉器,既可稱為傳世玉。
出土玉: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遺址、領(lǐng)海內(nèi)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稱為出土玉。 做舊: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現(xiàn)舊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個時代。作舊手法有多種多樣,大致有化學(xué)藥劑浸蝕法、火燒、水煮加熱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黃土:用豬血和黃土成泥盛于大缸中,然后將玉器埋于其內(nèi),日久則玉上既有土咬黃土銹血沁等痕跡。
造黃土銹:將玉器滿涂以膠水,然后埋入黃土泥中,其埋藏的時間越久則所生的黃土銹也越相似。
造血沁:玉器表面紅色斑痕,術(shù)語稱 斑,俗語稱血沁或尸沁,造血沁是偽造舊玉的常用辦法,手法多樣。主要有:第一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上燒成赤色,趁熱放入活貓犬腹中,埋于地下,一年后掘出。第二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中燒熱,趁熱涂抹血竭,多次反復(fù)直至血沁入為止。第三種,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shù)兩與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連續(xù)數(shù)日,顏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錯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后上川白蠟,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與舊玉仿佛。第四種,備血竭,密陀僧各一兩,加齒砂數(shù)分研為細末,同置于罐內(nèi),注滿脂油;另將玉器放在杏干水內(nèi)煮沸數(shù)小時,趁熱放入油罐,微火煮數(shù)十日,待顏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錯草,川白蠟。
羊玉:指利用動物活體制造血沁的玉器。將仿舊式形制的新玉縫入健碩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后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稱。
狗玉:將狗殺死,剖開腹部,趁狗血尚熱未凝固時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縫合,埋到大道地下,過數(shù)年后取出,玉上出現(xiàn)有土花血班。但與真古玉相比,帶有新玉的顏色與雕琢的痕跡。
陸子剛:太倉州人(今江蘇太倉縣),是明代最負盛名的蘇州琢玉名手。陸子剛制玉技藝之絕,據(jù)文獻《太倉州志》有如下記載:"凡玉器類、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 簪,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剛死,技亦不傳"。它所制作的玉器質(zhì)量精,價值高,所以當時和后代仿制很多,流傳下來也極為多見,僅題款就有:"子剛"、"子崗"、"子網(wǎng)"真假混雜,誰真誰假極難鑒別。陸子剛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巹杯等。
銹斑沁(叩銹):將玉器用鐵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熱臘淬之,放置十幾天后埋入地下,經(jīng)數(shù)月后取出。經(jīng)過埋藏,玉的表面會被鐵屑銹所蝕,出現(xiàn)了桔皮紋,紋中雜有土斑和深紅色的鐵銹,俗稱"叩銹"。
折疊玉琮禁忌
一 怕油: 出土古玉如果沒有盤出包漿最怕有異味之油如機油,柴油,核桃油。生坑之玉最怕身上的汗油,因為汗油會堵塞玉肌,不利于吐灰。二 怕腥: 出土古玉如果沒有盤出包漿,怕有腥味之物,玉遇到會吸收,這樣會影響玉的氣味價格大跌。 三 怕冷熱變化: 睡覺洗澡一定要取下要不會因為冷熱差異隨后斷裂
折疊材質(zhì)分類
上古時代,人們廣泛使用各類不盡相同的玉石材料,這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各地區(qū)的人群缺乏交流,同時不同地區(qū)的原始文化背景對玉材的選擇也不同。如同東北的紅山文化以岫巖石為主要原料,江浙地區(qū)的良渚文化,通常使用淺綠色帶云母狀斑點的透閃石為原料,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及其發(fā)展而來的龍山文化使用不透明但細膩的長石為原料。各地區(qū)材料各異,但對玉材的質(zhì)地,紋理,色澤等特征都相當重視。
在這里上古各地區(qū)文化的玉材中,紅山文化所使用的岫巖石材質(zhì)最優(yōu),至今岫巖石在玉雕工藝品中仍得到廣泛的使用。岫巖石又稱岫巖玉,因產(chǎn)于遼寧省岫巖縣而得名。在礦物學(xué)上,岫巖玉中含有蛇紋石成份達85%以上,所以又稱蛇紋石。岫巖玉的顏色有白,黃,淺黃,粉紅,綠,暗綠,雜色等,通常以青綠色調(diào)為主,其顏色在青玉和碧玉之間。岫巖玉的玉質(zhì)非常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狀光澤,硬度變化較大,常在摩氏硬度2。5--5。5之間,因此,在古玩行中常常使用較硬的小刀不試驗,如果是"吃刀"的大多是岫巖玉。岫巖玉的比重為2。5-2。8,所以制成的玉件通常手感較輕不夠份量,有一種輕浮感。
殷商時期使用的玉材主要有岫巖玉,南陽玉和新疆和闐玉。南陽玉因其產(chǎn)地在河南南陽地區(qū)而得名,又因其真正的礦區(qū)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為"獨山玉"。南陽玉色澤鮮艷,質(zhì)地細膩,光澤好,硬度好,半透明至不透明,上好的綠色南陽玉可同翡翠媲美,因此,德國地質(zhì)學(xué)家曾稱南陽玉為"南陽翡翠"。
從考古資料上得知,南陽玉的開采大多在殷商中晚期,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有相當一部分為南陽玉。南陽玉在漢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開采。據(jù)《漢書》記載,南陽獨山又稱為"玉山",現(xiàn)今在獨山腳下仍有相傳為漢代制玉和售玉的地方"玉街寺"的舊址。
南陽玉因其悠久的歷史地位,受到許多古玉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重視。在古代交通不暢,新疆和闐玉來源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南陽玉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新疆和闐玉又稱"軟玉",俗稱"真玉",狹義上講"玉"僅指新疆和闐玉。和闐玉較其它地區(qū)的玉質(zhì)更細密,硬度更高,色澤更溫潤,尤其是和闐玉琢制的玉件,經(jīng)盤玩后所產(chǎn)生的包漿和寶光是其它地區(qū)的玉質(zhì)所不能媲美的。
新疆和闐玉的學(xué)名是透閃石-陽起石礦物,硬度為6-6。5,因此和闐玉非常的硬,通常不吃刀,可以用它割劃玻璃,比重2。96-3。17,所以和闐玉拿在手中有份量,行家稱為"夠手頭"。給人的感受是往下沉,密實有力,在顯微鏡下看和闐玉為云母狀絲樣纖維結(jié)構(gòu),因此和闐玉有一定的韌性,并且會發(fā)出柔和的寶光。
和闐玉按色澤差別可分為以下幾種:
白玉:質(zhì)地較純,色白,,特級白玉色澤光彩如同凝脂,在新疆地區(qū)因特級白玉色澤如同綿羊肥尾上的油脂凝結(jié)物而稱之為"羊脂白玉"羊脂白玉為和闐玉中的極品,一般白玉稍微帶點青色,亦是相當寶貴的。
黃玉:顏色由淺黃至深黃不盡相同,在古玉玩家中有雞油黃,栗子黃,雞蛋黃,秋葵黃,香黃等數(shù)種不同的黃色名稱。色澤純正的黃玉是玉材中最名貴的一種,材料極其難得,宋代到清代之間,通常被皇家所壟斷。
青玉:由白玉中帶有青灰色至深青灰色略帶灑黑斑點的都是青玉,青玉包涵的色彩層次極為豐富,因此在玉材中數(shù)量最大,從西周到清代有七成左右的古玉器為青玉所制。
糖玉:色澤如糖梨之皮,通常為中等咖啡色略帶紅黃色,大多是白玉或青玉相連的玉外層厚皮,因塊都較小,很少見到大件作品,糖玉在清代使用較多。
墨玉:通常為黑灰色,真正純黑如漆的極為罕見,多數(shù)墨玉同青玉相近。
碧玉:顏色由淺綠色至深綠色,常見色如菠菜,略帶透明感,一般碧玉中都帶有黑色斑點,色澤淺淡,不正的稱之為"菜玉",為和闐玉中的差者。碧玉色澤鮮綠,均勻,油性大者價亦高,明清時期使用較多。
紅玉:色澤由淺紅至深紅色,通常為較厚的白玉玉皮子,因此料極小,只見過片狀件品。紅玉中鮮紅如血且溫潤者,極為難得。
另,紅色的除玉外,還有紅瑪瑙等。
我是澳門東方典藏黃經(jīng)理,有藏品需要交易或拍賣請聯(lián)系我。
我的電話是:15521001961
微信號:646144988
我的QQ號:646144988
珠海公司地址:珠海市拱北水灣路121號竹林酒店3樓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電線顏色代表什么電線顏色分別有哪些用處介紹下》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