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寶
直徑3.9cm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發行,成色為96%。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XX省造”或“造幣總廠”,底部鑄“庫平七錢二分”,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為滿文“光緒元寶”。銀幣背面外圈頂部用小號英文標準字體銘“XX省造”或“造幣總廠”字樣,下面為英文“庫平七錢二分”,內圈鑄有中心為蟠龍圖。
此藏品由江南省制造。江南省光緒元寶在光緒元寶中數量稀少,從而價值也比其他省造光緒元寶要高。清代銀幣、紙鈔、銅幣并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行金、銀幣更多。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在現在的藝術品收藏市場中是光緒元寶的第一收藏之選。
哥釉海棠六棱瓶
口徑:8.3cm 高:15.5cm
哥窯屬宋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并且里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
此六棱瓶瓶口如花狀,細頸,鼓腹,下收,開片較大。器體有六棱,且起棱處剛勁有力,棱線之間的各面甚至微微內凹,使器形極富張揚的剛性,而各部分的連接處絕無生硬的折線,細細品味,其強健中不失婀娜,屬于珍藏的佳品。
八桃五福盤
口徑:26m 高:4.5 cm
瓷盤為人們常見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為敞口、淺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據其功能可分為果盤、湯盤、托盤等;據其形狀可以分為葵口盤、花口盤、折沿盤等等,以圓為主也有方的或橢圓的。均為硅酸鹽制品。瓷盤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有灰陶、黑陶、紅陶制品。最早的瓷盤為原始青釉,始見于商周時期。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均有原始青瓷及青瓷盤生產,此時的瓷盤因胎釉結合不緊,故釉多有脫落。
此作品其胎土精良,體薄質堅,于瑩白溫潤之釉面上鋪陳敷設福壽雙全圖。其紋飾畫作之精妙,尤得好評,用色淡雅豐富,對壽桃果實的渲染逼真,以胭脂紅點染出深淺濃淡的斑點以致外表由淡綠漸至粉紅,從而使果實甘熟欲滴的質感彰顯無遺。另見桃花悠然綻放,粉嫩怡人,綠葉陰陽反側,盡顯清風中搖曳俯仰之姿,與桃實互為相襯。更有五蝠聞香飄至,意態活潑,饒添生趣。畫師又以丹青妙筆皴染出蒼雅的枝干,與瑩潤曼妙的花果相稱。其布局別具巧思,構思之精令人嘆絕。
青花四開光四愛梅瓶
口徑:7cm 高:50.9cm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該青花梅瓶4組畫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題材獨特。梅瓶上所繪人物神形兼備,特征分明,衣飾用筆瀟灑自然,主題紋飾與青花色澤交融一體,白釉泛青,色彩青翠欲滴,青花成色純正艷麗,所繪圖案構圖嚴謹,反映了當時青花瓷的燒造水平。器型豪放,胎體厚重,青料濃郁,筆法工整,是青花藝術中的集大成者,在我國青花瓷系列中顯得彌足珍貴。這件青花"四愛圖"梅瓶,為了解青花瓷制造工藝及人物圖案紋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青花花卉紋大盤
口徑:41.1cm 高:7.4cm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青花瓷最早產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鎮燒制青花瓷技術日趨成熟,到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樣,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碗、盤、罐等,其中盤極雅致華貴。
此盤敞口,淺弧腹,圈足。通體飾青花花卉紋,胎重體大,胎質細膩,釉色瑩潤,盤形周正,制器規整,反映出宣德時期制瓷的風格與水平??谘貎蕊梼蓷l弦紋,盤內壁繪制五對花卉紋,盤外壁也配有五對花卉,別有洞天。盤心所繪花卉紋飾筆法流暢,充滿活力,別具清淡高雅之韻味。外口沿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這種豪放瀟灑、疏密有致,層次豐富的裝飾風格充分顯示出大明宣德時期青花藝術的特色。作品給人一種氣勢宏大、飽滿雄健的感覺。無論從器物造型還是裝飾都有一種陽剛之美,其獨特的品類、造型、紋飾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征,體現了大明瓷工藝從原料、制作、繪畫到燒成的完美程度。
單色釉執壺
口徑:9.9cm 高:20.6cm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其后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
本文要介紹的這個執壺口沿略呈盤口狀,長頸,鼓腹,下收,器底下凹成圈足,執柄及注口皆完整。胎壁薄厚適中,表面打磨光滑,壺身略有開片。器形規整,秀美端莊,線條流暢,通身施一種白色釉,且釉色肥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色調亮麗明快極其養眼,一種閑適、雅致、寧靜之感油然而生,不愧為賞玩佳品。
鈞釉鼓釘碗
口徑:13.9cm 高:5.9cm
鈞釉,即鈞瓷釉,是鈞瓷制品坯胎表面的一層釉。鈞釉是一種藝術釉,它除具有上述特征外,還具有多種顏色、紋路、開片、乳光、圖畫等。鈞釉是由特殊的化學成分組成,是以銅、鐵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制而成,并因窯內溫度、氣氛的變化而形成色彩多變、紋路奇特、意境無窮的窯變效果。
本文推薦的這只鼓釘碗為純凈天藍釉色,碗外有三顆鼓釘,三只銅錢紋,十分的罕見,如此便增添了此碗別樣美感,碗內側一團紫紅色窯變出現藍釉之中,如藍天白云中的朝霞輝映,使人著迷,也令人嘆為觀止!展目本碗,但見器形規整,造型優美,胎體堅致,復觀其釉色質地,老釉更是彰顯滋潤,寶光四綻,釉中隱見絲絲開片紋,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其底,足露胎體,足圈十分規則整齊。對于鈞釉愛好者來說,此乃不可多得之佳品。
斗笠碗
規格:口徑:12cm 高:6.8cm
建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北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能夠得到皇帝的評價,可見建窯瓷在當時受到皇室的重視程度。
此碗敞口,斜壁,圈足,形如斗笠,故稱斗笠碗,釉面施以黑釉,析出棕褐色兔毫斑紋,此盞內外施釉,釉質剛潤,釉色烏黑,絲絲兔毫流暢均勻,外釉近底足,足底露胎,為宋代上等茶具,古人崇尚斗茶,以茶湯面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為勝。用黑盞來盛茶,便于觀察白沫的狀況,因此黑釉茶盞大受歡迎。
青花人物故事紋大罐
規格:口徑:20.2cm 高:38.5cm
此罐,造型周正,大氣自然,唇口,短頸,豐肩鼓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形碩大,古樸凝重,造型雄渾飽滿,挺拔氣派,其上腹部渾圓豐滿,下腹及底則較清瘦,線條流暢,給人以大氣磅礴之美感。圖案紋飾密布全器,主體紋飾為人物故事,人物描繪寫意粗獷,姿態各異,神完氣足,間以穿插花卉點綴人物之間,突顯青花大罐之渾厚大氣。施釉均勻、精美細膩,青花色澤濃艷,凝聚不散,中鋒運筆,酣暢有力,當尊為正型重器而無愧也!
青白玉鳳銜靈芝擺件
規格:長:23.2cm 高:12.9cm
青白玉是顏色介于白色和淡青色、淡綠色間的軟玉。一些淺色青玉和白玉相近時,區分有些含混,就稱為青白玉了。其透閃石含量一般在98%左右。清代宮廷玉器大部分都是用新疆和闐地區的玉料制作,玉料以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為主。在同等情況下,青白玉的價值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間。在這個藏品中青白玉細膩溫潤,回首口銜折枝靈芝鳳凰情態十分生動,玉工以洗練的手法,將鳳凰的神態動作表現的活靈活現,雕琢十分精湛。
鳳在古代是群鳥之王,有瑞鳥,神鳥之稱,帶來吉祥。靈芝是美的化身,被稱為長壽福祿,如意之神。作品形態自然優美,內蘊傳神,極具藝術感染力!體現中華民族傳統而淳樸的對太平,吉祥,幸福,美滿的追求!此擺件無論把玩或是陳設,均為佳品,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巨大. 喜歡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和田白玉雕人物擺件
規格:高8.3cm
此作品選用和田白玉雕琢,玉質致密、細膩、溫潤,玉體修長,人物形象風姿綽約、衣帶飄灑,手捧仙桃,神態逼真,熠熠生輝。此玉器的雕工精細入微、人物刻畫細膩、生動,題材構思布局得當、巧用玉料,突出了雕工與玉質之美,工可賞、質可品。眾所周知,和田玉非常美,它的美含蓄內斂,不張揚、不媚俗,需要人細細去品味,這一點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觀。此外玉還有利于身體健康,能祛疾病、護心臟,因此從美觀到價值此玉器都堪稱精品。
翡翠龍紋掛件
規格:直徑4.5cm
翡翠,習慣上稱翠或翠玉,是緬甸出產的硬玉,翡翠是一種優質玉石品種。翡翠的顏色自然而富于變化,鮮艷悅目,與自然界極為協調,代表著萬物生機勃勃與青春活力。翡翠的顏色比以往任何玉的顏色都要鮮艷,質地比任何玉的都細膩,能像一顆晶體那樣透明,價值也是所有玉質中最高的,所以,人們稱它為“玉中之王”。此配件造型小巧,翡翠質量優良,翠色自然,盤龍旋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工藝精美,漂亮大方,適合佩戴,收藏價值很高。
官窯貫耳瓶
規格:口徑:10.8cm 高:23cm
顧名思義,官窯就是朝廷皇室直接控制而建立的瓷窯,屬宋五大窯之一。所制產品特供皇室,專燒專用。真正意義上的官窯自北宋始現。在此之前皇家使用各地進貢的名窯之精品。
此瓶特點為鼓肚,下收,兩肩配以貫耳。造型簡捷雅致,干凈利落,質感細膩光滑。整個器體大面積素樸無飾,單純而明朗,具有莊重、典雅、神秘的自然美。紋飾處理與瓷釉的完美結合,堪稱中國瓷器的典范。本藏品以釉色取勝,以造型見長,以紋片為美,反映了東方民族諄厚樸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有很大的收藏價值。
玉琮
規格:重:35.7g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此玉琮呈扁矮方柱狀,內圓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且器型規整,厚薄均勻,輪廓分明,表明玉器在成型過程中,已使用了拉絲、管鉆、鋸切等多種以砂為介質的開料手段。線條刻劃清晰,比例恰當,呈大氣之態。精細的器表打磨,均表現了高古玉器的高度成就,獨特的紋飾不僅給人神秘的美感,更為我們研究當時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據。本藏品小巧精致,在玉琮類中實屬罕見,為絕世珍品。
翡翠原石
規格:長29cm
翡翠,也稱翡翠玉、翠玉、硬玉、緬甸玉,是玉的一種,顏色呈翠綠色(稱之翠)或紅色(稱之翡)。它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達到玉級的石質多晶集合體。翡翠顏色豐富多彩,其中綠色為上品。此塊翡翠原石表皮表現很好,用刀子刮劃原石不會有痕跡。斷口處可見綠色純正、顏陽明亮、顏色分布均勻,大量的綠色進入到玉料中,是一塊難得的老坑種。
雙龍雙鳳玉佩
規格:重:51.1g
高古玉多為帝王皇家達官貴人用玉,從用料、制作工藝、文化氣息上有著厚重深奧的內涵。價值不菲的高古玉,琢制技藝十分精湛,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畫,均拙樸細精,其中的“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游絲毛雕”)如今更是難以模仿。高古玉器(漢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來自新疆的和闐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這兩種玉料因剝離礦床時間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環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
此玉佩選用奇特玉材,聯體雙龍雙鳳結構成一體,龍首在上微揚,橢圓目,鳳首在下微微頷首,圓眼,龍鳳整體看起來神韻鮮活,集眾物形態之靈形,意態昂揚。此藏品雕工也甚是精美細致,刀法嫻熟,一氣呵成。包漿古樸,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漿與外面的包漿一致,并且渾然一體。由于深藏地下上千年,使得此玉佩有了自己獨特的色沁,這種色沁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種層次感、靈動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和田玉文房四寶一套
此文房四寶玉器品相極佳,保存完好。是由和田玉材質制成,質地致密,細膩滋潤,油脂光澤。和田玉俗稱真玉,軟玉的一個品種,呈油脂感給人溫潤的感覺,它韌性很好,不易破碎,質地細膩,觸手生溫。和田玉的顏色種類很多,如:白色、灰白色、黃色、綠色、黃 綠色、灰綠色、深綠色,但一般都不會是很艷麗的顏色,常見的有白色和灰白色。按品種分可以分為為羊脂白玉、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專指綠色的軟玉) 、墨 玉、黃玉、糖玉、花玉、金山玉等。和田玉是我國的瑰寶,已被提名為中國的“國石”,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和田玉和湖北綠松石、河南南陽玉、遼寧岫巖玉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玉。對于喜歡和田玉的朋友,這件珍品絕對值得收藏。
琺瑯彩映日荷花圖碗
口徑:13.4 cm 高:6.4 cm
此作品敞口,弧腹,圈足。胎土精良,體薄質堅,器型規整,厚薄均勻,輪廓分明。碗內施白釉,素樸無飾,單純而明朗。碗外壁繪有荷花映日圖。一枝荷花在烈日炎炎下綻放笑臉,花朵嬌媚怒放,亭亭玉立,此時的荷花在陽光的映照下,比平日里看到的更加嬌艷動人。圓盆似的荷葉,碧綠青翠,幾只鳥兒在枝頭歡快嬉戲,光鮮亮麗的畫面不禁使人想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首詩。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書“大清乾隆年制” 雙行六字印章款。此作品無論從造型還是色彩都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琺瑯彩蘆花映月圖碗
口徑:13.3 cm 高:6.4 cm
此作品敞口,弧腹,圈足。胎質細膩,釉色瑩潤,碗形周正,制器規整。碗內壁潔白如玉,外壁繪有蘆花映月圖。畫中蘆花的之盛,之茂,之美,如流動翻滾的浪花一般。蘆花搖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動態美景, 令人心醉。皎潔的月亮在被風吹皺了的江面上留下無數跳躍閃動的光點,撲朔迷離,夜晚的蘆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樣白。蘆葦叢中,上棲禽鳥數只,或曲頸俯首望急湍流水,或沉思低語或翱翔嬉戲,生機勃勃。畫面鳥雀,造型上不拘于形似,對鳥雀的形神加以概括,賦予新的情趣。全圖色彩淡雅清新,幾只鳥雀格外醒目,與畫面其他景物形成強烈對比,可謂“濃淡相宜”。整個作品清新動人,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宣德爐
口徑:13.7cm 高:12.2cm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所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 通常用于陵墓、寺廟及權勢之家燒香,拜佛、祭祖神。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此爐敞口、圓唇,爐口沿對立雙耳,腹部鼓垂,爐底平扁,下有三乳。器形端正,中規中矩,沉穩凝重,渾厚古樸,手感細密光潔,猶如處嬰兒之肌膚,素凈溫潤。銅爐皮色繁復多變,貌似黯淡無奇,實是寶光內含,晶瑩映徹,淡雅純凈。包漿溫潤,寶氣內蘊,鑄工質量平均。厚實的瓶口,古拙的雙耳,加上高度和角度均恰到好處的乳足,使整個器物古意盎然又充滿靈性。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美猴王擺件
規格:高17.2cm
這款銅猴,手握壽桃,腳踩錢幣,整體純銅打造,做工精細,外表細膩光滑,猴子神態逼真,生動活潑。猴”是靈敏的動物,它那種聰明好動的個性與人類的特性相當接近,因為“猴”“侯”同音,所以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傳統民俗常以猴子作為吉祥、顯貴、驅邪納福的象征。猴子腳踏元寶,寓意著金錢如意來。壽桃立體而逼真,是祝君長壽的意思。擺件底部刻“乾隆年制”四字款。此作品造型新穎別致,寓意美好,且純銅制造可以保存長久,很有收藏價值。
通景雪景紋雙耳樽
口徑:17cm 高:46.5cm
此雙耳尊是何許人先生的又一得力作品。何許人(1882-1940),字德達,安徽省南陵縣人,“珠山八友”之一,是近代公認的雪景畫大師,開山鼻祖。他巧妙地將粉彩玻璃白運用于雪景山水之中,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此藏品為琵琶造型。作品底書“許人出品”紅彩四字款。腹部繪通景雪景圖,雪色逼真,層次百變。畫面中用筆熟練森嚴,講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意境渾然趣味。筆墨技巧上以墨彩為主勾畫山嶺,敷粉留白表現雪色。在一些細節描繪上,何先生以細膩的畫筆刻畫,如蹇驢踏雪,留下連串痕跡;屋宇樓臺,總以一兩處暖色調點醒。此外瓶身上的書法行筆穩健,轉折圓渾,頓挫變化明顯,字與字之間少連筆,卻有綿延直下、一氣呵成之勢,是難得的收藏佳品。
《王一亭·佛像圖》
規格:長246:cmvb寬:123cm
王一亭(1867~1938),浙江吳興人,畫家。在海派書畫家群體中,是個十分重要的中堅人物,他對海派書畫整體的發展,特別是對藝術領軍人物的確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早年學畫得徐小蒼指點,后與任頤、吳昌碩友善。能畫人物、花鳥、走 獸、山水、尤擅佛像,如:無量壽佛,觀世音,達摩,布袋和尚等人物。這些題材在海派或者吳昌碩等畫家的作品中并不多見。下面我們就要著重推薦王一亭先生的一幅題名《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像。
王一亭先生這幅佛像,以勾勒取神。幾筆灑脫粗豪的線條,落筆放達不羈,筆墨線條樸茂靈動而渾厚華滋,使筆觸更具神采。其用色則明麗雅逸,富有生活情趣而大氣端莊。圖中佛赤著腳,左手捧塔,衣紋的勾勒清新自然,衣褶動態飄逸,而長長的手指和腳趾夸張而舒展。佛像的形態自由奔放。吳昌碩描繪王一亭作畫時下筆瑟瑟有聲,就像驚風掃落葉,轉瞬即成。左邊的題詞運筆則金石氣濃郁,線條質感勁挺,氣勢內涵而樸茂老辣,筆墨厚重華潤而凝練強悍,表現了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底,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劉海粟·巨幅山水圖》
規格:長:365cm 寬:143cm
劉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中國書畫家,藝術教育家,專長國畫、油畫、書法、詩詞。1929年油畫《森林》、《夜月》于巴黎蒂拉里美術館展出。國畫《九溪十八澗》在比利時獲“獨立百年紀念展”獎。1949年后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1981年意大利國家藝術學院聘為院士并頒授獎章。
劉海粟一生十上黃山,以黃山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形式多樣,包括素描、速寫、油畫寫生、冊頁小品、巨幅山水,此圖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作品自下而上,層層推進。畫的下部表現了山的近景,大面積使用了特具個性的亮藍綠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輪廓,然后大膽潑墨,浩茫洶涌,云霧氤氳,韻味十足,幾次潑墨交疊畫面層次分明,互相滲透。在山谷背陰之處,墨色加重,形成濃淡、干濕、虛實等多方面對比,表現了黃山多變的意境。前景松石用焦墨鐵線勾出,筆筆中鋒,傲岸多姿,強調“骨法用筆”,景物交代具體,畫面的云霧既是描繪的主體,也是畫面的亮點所在,畫家在此使用了傳統書畫特有的“飛白”方法,給畫面留出了亮麗輕盈的空間關系,空靈而富有變化,作品用線用墨,完全不失傳統風味。遠景采用了逐漸虛化的方法,淡墨暈染,煙霧迷漾,給人以云天渾茫、山勢高聳、筆墨交融的獨特效果。整幅作品大量潑染的藍綠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麗,成為畫家風格成熟期標志性的顏色。同時著重渲染黃山奇詭變幻的色調、云煙的聚散升落和濃淡遠近,參借了油畫的部分方法,可以明顯看出作者對中西繪畫融合的態度,也反映出他強調主觀表現的創作原則。這幅作品書寫的不僅僅是黃山具體而微的一處風景,而是表現一種特殊的“黃山”精神,有一種交響樂般的壯美效果,是非常值得收藏的雅麗之作。
更多古玩資訊鑒定評估交易請關注:
微信ID平臺:yishuyc88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寺廟佛像關公爺佛像坐讀春秋關二哥持刀關公極彩古彩神像》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