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美伽
物以至簡而寧心,
道以至深而入平,
雕梁廟高沉古韻,
耆那圣修凈苦行。
?簡單中啟程,生活中感悟
早晨陽光透過白色紗窗照進來,微陽初至日光舒。一覺醒來,聽到小艾的鬧鈴聲響,兩人很快起身互問早安,與可愛體貼的小艾搭伴,感覺輕松自然,心情舒暢,狀態調整得超好,洗漱整理完畢,結伴去酒店吃自助早餐,從學院的環境一下到五星級酒店,舒適感劇增,但感覺自己的心境也并未受到環境變化的太大影響,難道是學院一周不以物喜,靜悟修心的熏陶使然?但閑適恬靜的環境,豐盛的早餐品類的確喚醒了進餐的食欲,我到點餐區點了兩份現做的西點,又撿了一盤水果菜點,和小艾找到靠窗邊的餐桌,怡然自得地吃了起來,一會荷老師也來吃飯,小艾興奮地告訴我,荷老師向她推薦了印度特色很好吃的餅,還正在做著呢,不過己臨近出發時間,我們匆匆上樓拿好行李退好房卡,出門如期上車,發現大家都很守時,看來瑜伽修習不僅僅是體式,是生活中每一個小小細節的體現。be good to do good時刻都要以內觀自醒的心去提醒自己,才能深入到內在,去好好地做,去做的好。
上車后,細心的同學發現荷老師的手上多了兩枚寶石戒指,于是問荷老師是什么原因,老師說是他媽媽看到他這次回來,身體不如以前那么好了,所以按照印度傳統為他請了與他的能量相配的兩枚能量石,今早特意讓他回家做了儀式,戴上后每天祈禱可以起到健康護祐的作用,聽到這里,大家都沉默下來,似乎觸動到了每個人內心,是啊感同身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見面憐清瘦,愛子心無盡,全天下也只有母親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在學院學習圣母生平事跡時,當時只是記下了圣母說“不要看他人過失,要向內看自己的錯",旅途上荷老師講了他媽媽為他做的事,才更深的理解:這句話其實是母愛不求所取,慈悲寬容的外在體現,日常中不說任何人的過失,友善慈心恒時清凈,這不也是be good to do good的制戒修習方式嗎? 最難的是要做到"每天",心里懺悔著自己修為不夠,做的不好,如此一來,確想修習正果,不如先從放慢呼吸,平心而入進而修習木納mona止語,倒是種對治心續的好方法。正自思量中,荷老師問大家一周來都有什么學習感想?由蔣隊主持,大家陸續宣說起來。大家即興而發的感受匆匆記下后由蔣隊統一整理,這里只補充記錄下幾點自己在行程中的幾點感受:
一、念力與信心源于自性,可以克服選擇決策的障礙。
二、我們能抓住的只有當下瞬間,未來取決于過往的因果。世界往復于行、住、壞、空四劫,物質亦非皆空,住為當下所存,行盡則空,看到而不執著,體驗而不虛妄,住劫圓滿,輪回解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學于理,而踐于行。學院講授的教法教與理都是對的,但需要以實修而展現出來,而不是書本或單純的信仰,靈性的領悟與實踐,學之實,固在踐履。周老師的安排就是讓我們切身感受在印度什么是靈性的修行。
四、感受,思維,直觀。因“感受”而發心于修習行于淺表;因“思維”而發心于修行,踐于深入;因“直觀”而發心于修圣,凈心透徹。
五、感恩老師,敬奉神性。老師永遠是靈性道路上從黑暗到光明的指引者。神性是我們自性凈化的本源力量。
南印度之行第二天,我們當日行程是從邁索爾向北到達Halebedu,Bellur ,再到sarvanabelagola小鎮。感受印度文化在古代廟宇中的神性體現,了解耆那教信仰的修行方式。
?古代神跡的殿堂,經典藝術的大賞
第一站到達Halebidu(字意為舊城),位于印度卡納塔克邦的Hassan哈桑縣區域,Halebidu(過去被稱為Dorasamudra或Dwarasamudra),是12世紀Hoysala帝國的都城,這里最引人注目的Hoysala時期的建筑古跡是華麗的Hoysaleswara和Kedareswara寺廟。“Halebidu”城市的得名是因為Malik Kafur入侵期間曾兩次被洗劫一空。
Hoysaleswara寺廟啟建于1121年,于1150年建成,歲月荏苒,Hoysala帝國的輝煌己不復存在,但當年的繁盛卻在寺廟古琢的建筑群中依稀可見,進入寺廟內光線較暗,但圓形柱子雕工精微,有著厚重的金屬質感,十字形梁柱嵌接精巧,據說是可以轉動的,神廟敬奉的是shiva神,敬神禮拜后走出廟門,我們請了一位印度導游,延著寺廟外墻講解Hoysaleswara寺的雕刻,這座寺院的圍墻上有著數量驚人細節入微的雕塑。墻壁上刻滿了有復雜的人物敘事史詩般的雕刻,描述了印度教《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經典神話故事。畫面生動變化豐富,神明,鳥類動物,人物舞蹈等形象栩栩如生。曷薩拉寺的雕刻帶是按照固定的傳統序列排列的,最底層雕刻是一縱列的行進中的大象,彰顯出力量與穩定。接下來上面的一排雕刻著獅群leogriffs(shardulas),它代表hoysalas王族的徽章,寓意的是英勇。再向上一層是螺旋的枝葉,設計精致雕工精細,與眼睛視線齊平的一層雕刻描述了印度教史詩中各種故事豐富細節的全景圖,再上面一層雕繪的螺旋向上噴著水的河馬群(yalis),象征著神圣的恒河。最高一層雕刻的是動態游動的鵝(Hamsa),傳說中的偉大的意識游弋于神圣之水,雕帶中間的區域以有孔洞的石屏風jalandras來填充。廟宇中央位置是表現的是神明及美麗的少女,人物裝飾華裳珠配雕工入微技藝精湛。每個人物都有半身大小,可稱得上印度的萬神廟,印度神話中的各大神明,梵天Brahma創造之神,毀滅之神濕婆神shiva和他的妻子帕娃蒂也是卡利女神/杜伽女神,他們的兒子大象神Ganesh;維系之神毗史努Vishno以及其妻吉祥財富女神Lakshimi,至尊神首奎師那krishna,因陀羅,雨神,豬神,牛神等都有描述。迷人的畫廊在Hoysala雕塑家的手中,用soap皂石(綠泥石片巖)的雕鑿工藝成為精湛的藝術品。雖然經過了八個世紀,有部分石雕被英國殖民者移走了,保留下來的卻歷久彌新愈加顯現出神性的光輝,寺廟約由2萬塊磚鑲嵌組合,任一塊磚墻的雕塑圖案都是不同的。寺廟建筑還有全印度第6大和第7大的兩大nadi牛神守護,整體建筑是由2到3組相同結構的建筑體組合而成,外立面呈星形結構,高度為九到十英尺高,沿著星狀地基的外圍道路行走,光影交錯掩映,可以感受到流線建筑設計風格的非凡之處, 流連忘返于如此精美的藝術殿堂,駐足欣賞的同時大家紛紛以拿手的一字馬神猴式,單腿手抓腳伸展式舞蹈式等瑜伽體式做出來拍照,同來游覽的當地印度人都投來驚奇的目光,怎么這些中國人個個都會瑜伽體式? 帶著對印度古老文化的祟敬與贊嘆,我們離開Hoysaleswara寺廟去往下一站貝魯爾。
由于時間緊張,大家提議中午不集體吃飯了,大家路邊買了黃瓜,荷老師給大家買了小吃,到車上把早晨酒店打包點的薄餅分給大家吃,路上不覺太餓就到了貝魯爾的chennakesava廟。 chennakesava廟建立在Belur Yagachi河畔,舊稱Vijayanarayana Temple,于1116年由Hoysala帝國國王vishnuvardhana下令興建完成, 這里距哈桑40公里,距Bangalore市約220公里。Chennakesava(點燃,“英俊的Kesava”)是印度教敬奉維系之神毗瑟奴的神所,在Belur是很出名的,寺廟建于Hoysala王朝的統治時期,使Belur和附近的卡納塔克邦Halebidu成為游客青睞的旅游圣地。這些廟宇已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chennakesava廟也是一個神圣的雕塑殿堂,展示了數不清的各種裝飾物,門廊、天花板,鳥,動物,舞者和其他人物,他們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充滿生命活力和運動變化。門口兩旁雕刻有華麗裝飾的dvarapalaka(看門人)守護。
從chennakeshava廟的正面看,有兩個以上的神社,至今仍在為信奉者使用,寺廟是Hoysala曷薩拉王朝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寺廟的外觀充滿了復雜的雕塑和裝飾物,主入口有一座在維查耶納伽爾帝國時代建造的rayagopura建筑風格的頂。在寺廟院群內的chennakesava廟處于中心位置,面向東方,其側面與κchannigaraya廟相鄰,在其右側有一個小的Lakshmi廟。在chennakesava寺法會日常都會照常舉行。
一個有趣的景象是寺廟內,有個古代黑色的曷薩拉柱子,上面被信徒涂滿了鮮艷的顏色。主寺廟被soumyanayaki和Ranganayaki寺廟所圍繞,被Chennakesava的信眾所熱愛,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寺廟用來唱頌時做能量傳送的柱子,庭院中心的柱子下方與寺廟內的柱子下方聯接,埋有黃金,鉆石,寶石等做為能量傳送的介質。
從往事書,奧義書和其他神話故事以最真實的方式被雕刻展現出來。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也包含其中。madanikas仙女的雕像無疑是寺廟的精美建筑中最突出的。Madanikas據說是受美麗的皇后shantaladevi的影響,是理想女性形象的代表。這里有不同大小,各種形狀和設計的48根柱子,見證了卓越的藝術性。寺廟的主要亮點是Darpana Sundari或者說叫“帶鏡子的女人”。
在寺廟里面,即使在黑暗中,你也可以看到閃亮的柱子,每一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華美。在navaranga最普通的是Narasimha支柱,其具有獨特的手工特色并帶有華麗的金屬裝飾。據說是一種在球型軸承上旋轉制作的工藝。寺廟出口附近安放了一坐黃金的7頭眼鏡蛇床,vishno神的坐騎,主廟對面的建筑里安放有寺廟做祭祀儀式用的各種車馬等儀式用具,旁邊還有一個水池中說有巨大的烏龜但我們沒看到烏龜的出現,主寺外還有antladevi王后(她自身是名傳奇的舞者),建立了與主廟風格類似的另一座寺廟,被稱為channigaraya寺。其復雜精細像金屬的光芒的整體結構,是用一種綠色的片巖,其硬度象花崗巖一樣的皂石,這種石質較易雕刻。
曷薩拉雕塑家已打破以住的傳統,他們在雕塑上署名甚至在作品上署上他們藝術工作的發源所在地點。即使時隔八個世紀,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也都非常崇拜這個世界文化的遺產中心。寺廟的古跡保存的非常完整,從寺廟出來發現很多印度人都喜歡與外國人合影,我們紛紛被邀請為合影對象,我們也很高興地與當地人拍了照,寺廟對面路上有賣大大而新鮮的菠蘿蜜,切成小塊的20盧比一個,很想品嘗一下,但因為沒有零錢,所以只好放棄算了 。
我們從chennakeshava廟出來,繼續乘車前往sarvanabelagola小鎮,這段時間在印度學院及各處廟宇都是赤腳行走,白天路面被陽光曬得很燙,等于在大自然中做了熱療,體內聚積的濕氣得到很好的祛除,配合素食,雖然一天步行路途較長,但反而感覺神輕氣爽了許多,上車后未覺困頓,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部印度獲獎電影在路上觀看,這部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Bajrangi Bhaijaan,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印度男人承諾幫一個巴基斯坦聾啞小女孩與父母重聚的故事。影片一開始就預言了,小姑娘最終一定會回到她自己的國家,并且將帶來一個新的國家的和平。影片中男主人公作為虔誠的印度教徒甚至是一個頑固的婆羅門,最終接納了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而伊斯蘭世界的人民也以同樣的熱情和愛回饋了善良的印度人。影片中所揭示的人性中善良的光芒和對神性信仰的堅守力量超越了政治、宗教的界線,讓人動容。影片由于用印度語播放,一路上老師為了讓大家聽懂,用英語先講給蔣隊,蔣隊再翻譯成中文講解給大家,影片故事的傳遞用了三種語言,但這其中不僅是影片感人故事情節的傳遞,更是老師對每個人關懷入微的一種表達,印度之行這些天老師把善良和無私奉獻以最平常的行動傳遞給大家,在旅途中也能感受到蔣隊,李萌,世潔,劉姐,紅梅姐及各位姐妹間義務奉獻的力量,奉愛精神的傳遞也成為瑜伽靈性修習實踐的一部分了。
?近觀耆那圣山苦行圣人,感受小鎮風土人情
大約接近黃昏我們到達了南印度的sarvanabelagola小鎮,本來老師想帶我們登上山去看耆那教苦行圣人在山頂的雕像,但由于我們到達的時間己晚,離景區關門只有半小時的時間,登山大約要1個小時,景區的治安防護人員已經下班,為了保證安全,老師決定帶我們去山下的耆那教寺廟參觀一下。
來這之前對印度耆那教并不了解,老師介紹說在《哈他瑜伽之光》這本書中提到了耆那教的修行方法。耆那教只吃土地以上長的植物,因為擔心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絕耕種,土地以下的長的食物都是不吃的。耆那教Jainia 意為圣人,是印度傳統宗教之一,創始人稱作大雄,其教徒的總數約400-600萬人,耆那教在漢譯佛典中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無慚外道或宿作因論等。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同時該教是一種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耆那教的第24祖筏馱摩那(Vardhamana Mahavira)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Tirthankar)。也是最后一位祖師,“耆那”(jaina)是由“jin”演變而來,其意為“戰勝欲望的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在Shravanbelagola鎮kailash山上有Bahubali (耆那教第1位先知Rishabhanatha的兒子) Bahubali,Gommateshwara57英尺(17米)高的10雕像屹立于山頂的他的雕像。Bahubali是耆那教徒中非常受人尊敬的人物,荷老師也說他對這位圣人十分崇敬。巴霍巴利的原意為強壯的手臂,故也被譯作“力臂”,他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勝者第阿底那它祖師之子。
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長婆羅多爭奪王位,并在贏得三場比賽后得到了王位。但是王位到手之后,他突然覺得內心難以平靜,并放棄王權,進行苦修,最終成為耆那教的“成就者”(Siddha)。
傳說中,巴霍巴利曾經站立不動,以kayotsarga的冥想站姿,不動的一整年,一年冥想后,Bahubali達到Kevala完全智(無限智)的開悟狀態,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圣人。按照耆那教的經文,Bahubali的靈魂在凱拉什山獲得開悟(從出生和死亡的輪回中解脫),他被尊為siddha悉達,是指耆那教徒(解放了的靈魂),他冥想期間,藤蔓沿著他的腳向上攀援生長,這一畫面凝聚在了他的造像里,Bahubali也叫Gommatesha,是因為Gommateshwara雕像是為了敬獻給他以示敬仰的,這雕像建于西元98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的雕像,由一整塊石頭雕琢而成。雕像是恒河王朝統治者指揮興建的。在附近的地方有座Jain耆那寺廟被稱為basadis,還有一些耆那教祖師Tirthankaras的畫像,周邊美麗的景色從山頂一望可見。Mahamastakabhisheka attracts是12年才舉行1次的祭典日,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在Mahamastakabhisheka節日在Gommateshwara雕像抹牛奶、藏紅花、酥油等讓雕像保持新鮮。在2007年8月5日,雕像以49%的得票率被評為印度7大奇跡之一。
我們延著小鎮主巷向前走,道路兩邊住戶門外的地面上都畫有吉祥符很有當地的風俗特色,再向前走一會兒就看到一座白色雕刻精美的建筑,右側的建筑地面光亮寬敞,上面有圓形的柱子支撐形成方型廳殿式的建筑,老師告訴我們這是當地用于唱頌的大廳,路的前方盡頭是一座古樸雕工考究的廟宇,這就是Bhandari Basti廟,我們步入進去,廟宇里面白色墻壁上雕刻著各式各樣姿態的佛像,風格好象國內佛寺中的菩薩,只是面孔都是印度人的輪廓,四大天王菩薩都在其內,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鞘職順,南方增長天光寶劍一口職風,西方廣天王掌碧玉琵琶一把,職調。 北方多聞天王掌混元米傘一面,職雨,耆那教早于佛教創立,寺廟中的佛像真的與佛教寺院的菩薩有些相似。寺廟的白衣主持見我們遠道而來,特意將平時不開放的安放金質佛像的鐵門打開給我們觀看了一下,其他寺院中供奉佛像都是白色的裸身雙蓮花盤坐像,看后內心有很清凈純潔的感覺,從主持講解了解到耆那教主要有兩個教派:白衣派與空衣派(或天衣派)。白衣派就是其教徒都身穿白衣,空衣派就是其教徒都不穿衣服,裸體。這兩個派別對耆那教的基本教義沒有不同看法,但有修法不同,空衣派更提倡純粹苦行,只有最高級別的圣人才能裸身修煉,我們去時只有一對虔誠的夫婦和一位綠衣女子到廟中參拜,所以廟中氣氛清凈,住持給我們做了唱頌儀式,燃燈后讓每個人在燈火上拂過,我想是祈福敬奉的意思,給每個人一朵漂亮的玫瑰花。老師和我們在寺中坐下來,看到廟中左側墻上描繪著幅七層輪樣的壁畫,我問住持是么意思,住持說這是耆那教的宇宙時輪圖,上面各層中有物質世界各種動物,植物,人類,這些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有自己不同的語言,但最終世界大同合一,只要用一種語言就可以就打破局限彼此互相溝通。坐了一會主持示意我們去寺門外空地坐下,給我們講解了耆那教祖師Mahavira的修行故事,Mahavira又稱笩駄摩那(Vardhamana,約前599年—前527年),原名尼乾陀若提子(Nigathanataputta),出生在印度東北部(與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在同一地區,但其出生時間略早)。他是部落首領的兒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他在與兄長的王權之戰中獲勝,但在三十歲時卻決定放棄王權、財產、家庭(他有一個妻子和女兒)和舒適的環境,出走尋求真理,經過近13年的苦修,獲得了(Kevala Jnana),成為第24代祖師(Tirthankar)。
天色己晚,與住持告別正要離開寺廟時,意外地看到耆那教有位裸體修行的從寺廟后的廣場屋宇中走了出來,這是頭一次看到耆那空衣派的修行圣人,他們尊從(1)像祖師這樣的圣者不靠食物而生活;(2)大雄的胚胎不是從阿難陀神的子宮進入大雄母親的子宮,像白衣派所傳說的那樣;(3)擁有財產和穿衣服的僧人是不能達到解脫的;(4)婦女不能達到解脫。幾點通用教義基礎上的特殊苦行的教義。原來抽象的苦行僧竟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雖然很多同學對耆那教的修行方式一時無法理解,但耆那多位祖師, 放棄王權和凡塵生活,選擇苦修冥想,這種出世修煉的境界,除了這次旅行親眼見證到確有其人,這之前似乎也只能在陶淵明“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桃花園詩句中,領略到少許這種超然而往,輕風高舉的境界吧。
從小鎮主路走到鎮中心家飯店,荷老師讓我把從廟里幫他取回的那瓶水給他,大家一起吃過晚飯后,再乘車近4個小時前往班加羅爾機場附近的五星酒店入住。
南印度之行豐富而新奇的一天,隨著零點鐘聲的敲響慢慢落下帷幕,而深廣博大的印度古代文化的縮影卻印入腦海,讓它隨時間慢慢沉浸到記憶中吧,瑜伽的根本是對頭腦的超越,意識的深層冥想在于心的修煉。今夜入睡,等待時空的推移讓旅程的感受慢慢地發酵......。
P.V.傳統瑜伽學校
https://www.pranavikasa.com
010-57892808
本文最終解釋權歸P.V.傳統瑜伽學校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娘娘廟供奉子孫娘娘佛像注生娘娘九天圣母白衣觀音文財神》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