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7]
七夕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8]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 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 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8]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 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 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9]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
牛郎織女(刻紙)一
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后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 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 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 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10]
節日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 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 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 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7]
后牛郎織女的 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于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 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11]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12]2008年,甘肅省西和縣申報的“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13]西和乞巧節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結束,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和送巧七個固有程式。[14]唱巧時,姑娘們還要根據不同的祭祀儀式所唱的歌曲,作出各種程式化的形體動作。其動作有四種,為牽手擺臂式、往來穿插式、原地跳躍式和扭擺行進式。[15]
2014年,“鄖西七夕”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錄。[16]
風俗習慣編輯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18]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喜蛛應巧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18]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18]
蘭夜斗巧
起源于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后,經常跟人們談起在 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后,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后,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 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 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斗巧’。”[18]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 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 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 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19]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20]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 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 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
磨喝樂是 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 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 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 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
拜織女
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19]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拜魁星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19]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 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 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21]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 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 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20]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 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 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20]
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 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 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22]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 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 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 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 禮。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托,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 滿周歲后, 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愿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并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 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并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 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20]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 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 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 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在七夕節來臨之際,針對西方情人節和中國七夕節誰更受青睞,記者為此進行了采訪對比——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七夕當晚,遙望星空,聽老人講述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吟誦美好的詩詞,想象兩人久別重逢的畫面。曾幾何時,七夕,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節日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美好的遐想。
后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2月14日西方情人節漸漸“后來居上”,取代七夕節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節日。如今,在商家的渲染、媒體的引導、學者的倡議下,七夕重回大眾視野。然而,中西方情人節PK,到底誰占據了上風?
七夕佳節氛圍逐漸濃厚
最近一段時間,在亳州繁華街區,隨處可感受到濃厚的七夕氛圍。超市、商場、金店、酒店、酒吧、電影院、服裝店等大打“愛情牌”,紛紛推出各種以七夕節為名的促銷活動,以招攬顧客。
在市區魏武廣場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記者看到紅酒、蠟燭、巧克力等被集中擺放,再加上七夕橫幅和促銷語,節日氣氛被熱烈地烘托出來。
在市區魏武大道的一鮮花店,工作人員正在忙碌地整理花束。他們稱,一兩個星期前,店里就開始為七夕做準備。“兩三年前,對我們來說七月初七只是個很 平常的日子,玫瑰的價格與平時差不多。但是最近幾年,每到七夕節,鮮花銷售都會出現一個小高峰,價格也會上漲。”一家花店的負責人方文娜告訴記者。
在位于市區新華路的一家金店,商家打出了“浪漫七夕情人節,讓你驚喜不孤單”的促銷語,推出了鉆石滿1000元送300元黃金的優惠活動。記者看 到,不少年輕人正在專柜前咨詢。“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既然是情人節,就得為女朋友表示一下心意。”市民小劉邊說邊為女朋友挑選項鏈。
記者走訪了一些咖啡廳和西餐廳,了解到早在一個星期前,已經陸陸續續有人開始訂位子。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一些商家還特意推出了情人節套餐。
一些酒吧也來助興,位于市區建安路的一家酒吧推出了“七夕情人節浪漫之夜”的活動。“我們以前沒有在七夕做過活動,今年是第一次,效果應該不錯。”該酒吧的負責人說。
東方風情不敵西方浪漫
雖然七夕的節日氛圍較為濃厚,但較多商家及群眾表示,七夕節依然比不過西方情人節。
“說到西方情人節,就會聯想到紅酒、玫瑰、巧克力,讓人感覺幸福而甜蜜,2月14日真是一個充滿浪漫、溫情的節日。”市民汪瑞說,與西方情人節相比,提到七夕,除了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并沒有什么節日載體,因此沒什么特別感覺。
“個人感覺,如今的七夕節缺乏文化內涵。像商家做的七夕活動,大部分就是打個折送件禮品,根本和七夕扯不上關系。”教師吳瓊說,商家為了盈利,為商品貼上七夕標簽,讓七夕節越來越物質化,沒有什么意義。
“七夕節是七月初七,如果不是商家刻意提醒,誰知道七夕是陽歷哪一天啊。”亳州師專學生李麗告訴記者,和七夕相比,還是2月14日簡單好記。
而絕大多數商家表示,雖然同樣做促銷活動,但七夕節帶來的利潤遠遠比不上西方情人節。“不管是七夕節還是西方情人節,它們的消費人群主要是年輕人,他們追求時尚,更樂意過外國的節日。雖然這幾年七夕節的錢越掙越多,但還是比不上西方情人節。”一位禮品店的負責人說。
情侶們是否會選擇七夕節共結連理呢?記者從各縣區婚姻登記處了解到,每年七夕節的婚姻登記人數遠遠比不上2月14日的數量。據譙城區民政局婚姻登記 處工作人員馮魯軍介紹,每天該婚姻登記處接待七八十對準新人。去年2月14日,約300對準新人進行了婚姻登記。去年七夕節即陽歷8月2日,僅70多對準 新人登記,與平時差不多。今年2月14日,登記數量達到300多對。
“結婚證上登記的時間為公歷,像‘2·14’、‘5·20’、‘5·21’這種有清晰紀念意義的日子更受歡迎。”馮魯軍說,七夕是農歷七月初七,像今年七夕結婚證上顯示的時間是8月20日,但結婚證上并不會特別備注當天是七夕,所以登記的人數遠遠不如西方情人節那天。
民族文化應被細心守護
“很多人更愿意過外國的節日,大多認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夠浪漫,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他們真正了解七夕節的來歷,就會感慨中國情人節是多么浪漫、多有意義。”對民俗文化研究頗有興趣的亳州師專科研處處長葛躍說。
葛躍說,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相傳,每年的這天夜晚,是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織女是一位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七夕節有很多傳統習俗,例如吃巧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七夕當天,杭州、寧波、溫州等地的人們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食品,用油煎炸后稱之為 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與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七夕習俗還有女子洗發,相傳七夕當天取泉水、河水洗 發,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為牛慶生,兒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
“除此之外,七夕節還為我們帶來了美學思考、哲學思考和社會思考。”葛躍說,七夕節不僅贊頌了堅貞的愛情,也蘊含著美好的親情。2006年5月20 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無論何時,七夕節都應該受到重視,我們應該守護和延續民族的文化記 憶。
“如今,經過商家的包裝,七夕節被賦予了太多的商業氣息,愛情和金錢混在一起。為了面子,節日已然成為很多人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葛躍說,情人節本是浪漫、幸福的節日,我們不應被物質牽絆。不妨放下這些負擔,自我放空,陪伴對方在河邊散步、賞月,輕松、快樂地過一天。
創新方式重溫文化魅力
為什么中國情人節不能和外國情人節一樣受人追捧呢?怎樣才能讓年輕人更加了解傳統節日與文化?
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魏宏燦表示,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改變。比如,在婚姻愛情觀方面,古代人認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 是,現代人的想法更加現實,并不贊同這一觀點。與中國人相比,西方人的愛情觀更加奔放、熱烈、自由,這就使得廣大年輕人更熱衷于過西方情人節。另外,在文 化的宣揚方面,中國更注重于說教,這可能也是傳統節日不吸引年輕人的一個原因。
葛躍說,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結晶,要想守護并延續傳統文化,就要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傳統文化,而不是因循守舊。現在科技發達,傳播方式多樣, 政府部門、商家可以在七夕節策劃一些時尚、新穎、有趣的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還有,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發起互動,讓年輕人主動參與,在潛移默化中 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五斗星君佛像價格北斗七星神像五大星君北斗九皇保命星君塑像》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