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典成人在观看线视频_嫩草成人影院_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_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中華宮廷黃雞(北京油雞)凍鮮白條中華宮廷黃雞

中華宮廷黃雞(北京油雞)凍鮮白條中華宮廷黃雞

麻春竹 2025-08-02 教程 7 次瀏覽 0個評論

力匕

  傳統家具與傳統觀念

胡德生 | 文

  阝 勹

  廴 匚

傳統家具作為社會物質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人們朝夕相處,伴隨人們同生共存。

它不僅僅是提供人們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也不只是工匠技術藝術的記錄和表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家具的使用功能還體現著濃厚的民族思想觀念和民族的行為模式等。數千年來,家具始終與社會的政治,文化及人們的風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1 傳統家具的等級觀念

我國自進入奴隸社會開始,即已出現明顯的等級制度和社會首選規范。至公元前11世紀,周人綜合前代宗法制度和祭祀禮儀,制定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記錄在《周禮》、《儀禮》這兩部書中。后人又著《禮記》,從理論上對這兩部書作了必要的解釋和補充說明。這三部書,詳細記載了周朝的等級、夫婦、朋友之間和衣食住行,包括封國、命候、宴客和婚喪、祭祀、起居等都必須按照尊卑、親疏、長幼的次序,行使規定的權力和義務。也就是說,無論做什么事,都必須嚴格遵守禮的規定。數千年來,這些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后人,有的已成為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民族的美德和風俗而流傳至今。

1.1 菌席使用有坐次

從商周到秦漢,人們使用的家具主要有:席、幾案、床榻、屏風和大類。《周·春·司幾筵》規定:司幾筵主管五種席墊的名稱品質,辨別他們的用途以及陳設的位置。五席分別為:莞席、藻席、次席、蒲度、熊席。莞席,一種還未長大的蒲草所編之席。編制較粗糙,通常鋪在下層作筵。《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篥,乃安斯寢”。意即把莞席鋪在下面,篥是指用竹藤所編之席,一般都較細密。上篥,即把精細而花紋美麗的度鋪在上面。五席除莞席鋪地外,其作四種席都是鋪在莞席之上供人坐用的。藻席,藻,即文采修飾之意,不論哪一種質料,凡經過文彩修飾后,花紋精美,色彩艷麗的席子,都可稱為藻席。次席,又稱“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種。《周禮·春·司筵》:“加次席黼純”。注曰:“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蒲席,蒲,即菖蒲、香蒲,葉供編織,可以為席。用這種草紡織成的席稱為蒲席,較溫柔,不象竹席那樣冰涼透骨,多在筵上鋪設。也有編織粗糙的,鋪在下層作筵。《周禮·祭禮》:“席有蒲筵”。說明蒲席有不同品種。熊斌,以熊皮為坐席。《周禮·春官·司幾筵》:“甸役,則設熊席”。《西京雜記》:“綠熊席,毛長二尺余,人眠而擁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見。坐則沒其中”。除熊皮外,還有虎、豹、狼皮等所做之席,它們都屬于冬月使用的暖席一類。五席之中除莞席外,蓁各根據席的涼、溫、暖等不同特點在春夏秋冬四季使用。

五席的質地、特點并無等級貴賤之分,在使用中常以菌席的多寡來體現等級差別。《禮記·禮器》中說:“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意為不論那種席子,凡為天子設席必五重,諸侯之三重,大夫二重,不包括下層的筵。并將其列為禮的制度載入史冊,足見當時等級觀念的嚴格程度。

漢代仍保留著席地坐的習慣,菌席的使用習俗亦沿用前代。席分長短,長者可坐三至四人,短者可坐二人,再短者只可坐一人。論等級,一人獨坐的席高于二人席,二人席又高于三人席或四人席。四川成都出土的畫像磚有一幅“授經圖”,描繪的尤為具體。畫面中一老者端坐的榻上,頭上還有承塵,老者身前憑幾。面前一人坐獨坐席,左側二人并坐一席,右側則三人同坐一席。畫面中的人物等級通過菌席區分的一清二楚。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情景(圖1)。

1.2 幾案使用分等級:

五幾,即玉幾、雕幾、彤幾、漆幾、素幾。它們各以不同的裝飾手法而得名。玉幾,鄧嵌有玉片或貝殼的幾。“玉乃幾”,即以彩色華玉飾幾。“文貝乃幾”,即以有文之貝飾幾。這些玉石、玉幾是五幾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圖2)。

雕幾,雕,即刻鏤。雕幾,即雕刻著精美花紋的漆幾。它的等級次于玉幾。彤幾,彤,意即以紅色飾物。彤幾,指紅色漆幾,漆在這里并非指約色漆幾。漆幾,漆在這里并非指以漆飾幾身,而是批其顏色而言。古代漆不言色皆黑,黑色乃漆的本色。因此,漆幾,即指黑色幾。素幾,以白色作裝飾的幾稱素幾,在先秦古文獻中,素色常指白色而言。《論語·吳語》有“素甲”,韋昭注:“素甲,白甲”《周禮·春官·中車》有“素車”。鄭玄云:“素車。以白土堊車也。”《說文》云“堊,白涂也”。據此可言,以白色涂幾或以白花紋裝飾的幾,皆稱為素幾。

《周禮·春官·司幾筵》規定:司幾筵主管五種幾、案、五種席墊的名稱品質,依據不同法則,不同用途布置和陳設。凡有大型朝覲、宴餉和射儀,或分封國邑、第命諸侯的時候,王的們前設置絳色底,白、黑花紋的屏風。屏風朝前的方向鋪設白邊的莞席,上面加鋪繡云氣花紋的藻席。藻席之上又鋪繡有黑白斧紋邊的次席,左右安放嵌有玉石的幾,祭祀先王和王受酢的席也象這樣陳設。諸假祭祀的席是先在地上鋪繡有方格花紋的蒲席,上面再鋪上白邊的莞席,右側安放雕幾。獻酒的酢席,下鋪白邊的莞席,再鋪銹有云氣花邊的藻席。為國賓在窗前鋪設筵席也同樣,左邊安放彤幾。君王四時田獵,鋪放用熊皮制作的熊席,右放漆幾。如果是喪事祭尊,鋪設葦席,右側陳放素幾。《尚書·周書·顧命》中還提到周成王臨死前和群臣作遺詔時,仍要洗手洗同,還要空上冕服,以示春周天子的地位與名分。即使死后,還要設立如生前所坐的天子席位。由此可見各類家具在周朝貴族間的禮儀中有著嚴格的等級和尊卑賤差別,和貴族們的政治、生活規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漢代禮俗基本沿襲西周,據《西京雜記》載:“漢制天子玉幾,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公侯皆以竹木為幾,冬則加細為以憑之,不得加綈錦”。

案的起源要從有虞氏時說起,當時統稱為“碗俎”,也可簡稱為“碗”。夏代稱“俎”。商代稱“”。周代稱“房俎”。周代以后才有“案”的名稱。這是由于俎案的使用日益普遍,但更多的還是用于祭祀神靈和祖先。為了他有所區別,把祭祀神靈和祖先。為了有所區別,把祭祀用的稱為“俎”,日常使用的則稱為“案”。

俎案自其產生開始,就與嚴格的等級觀念結合在一起。《讀·魯頌·宮》:“邊豆大方”“鄭箋”云:“大房,玉飾俎也,其制足音有橫,下有跗”。焦循《正義》云:“長二尺四寸,廣尺二寸,高一尺。諸侯飾以云氣,天子以犧飾之”(圖3)。

1.3 椅凳形式分等級

中國自東漢到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西域傳入的胡床。它是當時唯一一種高型坐具,不僅史料多有記載,形象資料也較常見。胡床開始并無靠背,形如今今天所見的馬札。到南北朝時又出現了四足杌,不過當時并無“方杌”之名,雖形式與馬札有別,但仍統稱胡床。胡床的傳入主要隨佛教傳入而來,首先在寺院流行,進而影響到皇家貴族,一般為身份、地位較高的人使用。

椅、凳的名稱自唐代才出現,《金有粹編》載:“濟瀆廟北海壇堂碑碑陰·祭器雜物”有:“繩床十,內四椅子“的記載。可知當時雖有了椅子的名稱,但還不普遍,同時證明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帶靠背的椅子。唐代寺院供高僧坐禪的還有一種形體寬大、有靠背扶手并鑲金墜玉的大椅子。從其金碧輝煌高麗華貴的外觀看,非尋常椅子可比,應是當時等級較高的坐具,是帝玉、高僧們特有的高檔家具。這在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極為真切(圖4)。

宋代時,宮廷亦不異成本制作了一批高檔家具,見宋代帝后像。除金漆彩繪外,也有金玉及串珠流蘇作裝飾,富麗華貴,屬供帝后們使用的宮廷家具。然與唐代《六尊者像》中的椅相比,形體則小得多,它們同屬宮廷,寺院中的高檔家具(圖5)。

宋代,家具的使用空間普及。為適應儒家的禮制觀念,高形坐具出現多種形式。從現存各種資料表明,有太師椅(即交椅)、圈椅、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靠背椅、大方凳、小方凳、條凳、繡墩等。

太師椅在當時僅次于帝后的金玉椅。關于太師椅的名稱,還有一段小故事流傳至今。宋代張瑞義《貴耳集》載:“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栲式,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素師垣在國忌所偃仰,片時附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選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遣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有之,遂號太師椅”。秦時垣,即時任“太師”的大奸臣秦檜。此后,太師椅之名廣泛流傳。當時世宦大家都置備交椅,不僅居室必備,出行時還要讓侍從肩扛交椅,以備隨時休息之用。宋代名畫《春游晚歸圖》中描繪一官員春游歸來,隨從中有一肩扛交椅者,椅圈上還安著荷葉中形托首(圖6)。這種交椅,到元、明兩朝還很重視。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賓來訪才能使用,而婦女及下人只可坐圓凳或扎。這種情況我們從元明時期的壁畫或版畫中可以得到印證。在歷代劇本、小說及民間口語中常有在歷代劇本、小說及民間口語中常有坐頭把交椅,二把交椅的恭維之詞,可見交椅在眾椅中的名分和地位。

  

交椅之后為圈椅,它與交椅的不同是坐面以下不用交叉腿,而用四退支撐坐面。常陳設正廳方桌兩旁,后面有長案及擺件,坐前兩廂各設椅子、茶幾、方凳等。如果有客人來訪,主人迎入正廳,并以手墊相配合請客人入坐,客人亦以手墊相配合請主人先坐,然后雙雙入坐。客人的身分、地位要與主人相當,不得懸殊過大,否則客人就要自覺坐在下首。如果客人較多,就要自覺依長幼、名分的等級分坐在兩廂的坐位上,椅子不夠,下等人只好坐方使。這種禮儀在我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也說明家具的等級、名分是與我國古代傳統禮教緊密結合的(圖7-13)。

  

  

  

1.4材質優劣分等級:

家具的等級除造型、紋飾區別外,材質的優劣以及裝飾物優劣也是等級觀念的體現。如統治階級所用的宮廷家具就高于民間家具,即使在宮廷里,等級觀念也是很嚴格的。現今的故宮博物院里,收藏著各種木質的家具,有紫檀、黃花梨、鐵梨、烏木、雞翅木、楠木、樺木、椐木、榆木、杉木等。皇宮內各宮、各殿、各級機構也要依各自名分使用不同質地的家具。如故宮內軍機處的的家具,清一色的榆木擦漆家具。這些軍機大臣論品級都屬一二品大員,在自己家中使用的肯定都是高檔家具,而他們進入皇宮,論等級則是最低的,他們自然無資格使用高檔家具,這就是君與臣子等級觀念的體現。在帝、后、妃、嬪等主們之間亦有明確的等級劃分。據清代宮中現行則例記載,皇帝和太后使用的宴桌為黃花梨木純金云紋包角桌;皇帝兩張,太后一張。(圖14)皇后所用的宴桌為黃花梨純銀鍍金云紋包角桌;皇貴妃所用為黃花梨銅鍍金云紋包角桌;嬪以下所用為黃花梨鐵金云紋包角桌。所有桌燈、戳燈則根據數量多寡來區分等級。皇帝使用的家具也依宮殿級別各不相同,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皇極殿等處所用全部飾以及金色,其余各殿家具則 很少飾金色。總之無論宮廷家具,還是民間家具在使用中都體現了明顯的等級劃分。

2、倫理道德觀念

家具中的幾除了顯示等級、名分外,還是敬老之具。《禮記·曲禮》中說:“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告,則必賜之幾杖。”意思是說大夫滿七十而辭官的,必賜之幾杖。在為長者進幾杖時,還要拂拭一下以示尊敬,即所謂“進幾杖者撫之。”古代習俗,人幾在左,神幾在右,故通常只設右幾,偶設左幾,則是優待老人或尊者的一種禮遇,右則五幾,俱為神靈或祖先而設。可見家具在古代禮儀中的作用。

漢代平民坐席亦有很嚴的規矩,如果坐席的人數較多,其中長者或尊者須另設一席別坐。即使有時與他人同坐一席,長者或尊者亦必坐在首端。而且同席的人必須尊卑相當,不得懸殊過大,否則尊者自以為受辱。古書中常記有因坐席不當,長者自以為辱,于是拔劍割席分而坐之的事情。《史記》:“任安與田任,俱為衛將軍舍人,居門下,衛將軍從此二人過平陽公主家,令二人與騎奴同席而食。此二人裂斷席,別坐。”《世說新語》:“管寧與華歆同席讀書,有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中華宮廷黃雞(北京油雞)凍鮮白條中華宮廷黃雞

2.1 家具品種分倫理

歷史進入唐五代時期,人們的起居習俗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垂足起居代替了席地起居,漢代以前那種煩瑣的禮節也不太講究了。但在個別家具品種和特殊場合中,家具仍是禮儀和等級的象征。如歷代帝王宮殿中的寶座,象征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龍紋和鳳紋裝飾的家具也只供皇帝及后妃們使用。在民間,家具亦有貴賤之分,椅子的名分就高于凳子,交椅在眾類椅子中又高一等。到宋元時期,仕宦貴族及有名望人家中都置備交椅或圈椅。這在當時家具品種中屬高檔貨,只供家中男性主人和貴客使用,女主人只能坐一般形式的椅子或凳子;平民百姓則無資格使用。如宋代名畫“折欄圖”和“卻坐”圖,圖中男主人坐圈椅,而女主人坐的卻是圓凳墩。在元刻《事林廣記》插圖中描繪了一幅男主人接待賓客的情景,主人賓客分別坐在大廳正中的交椅上對話,其他侍從等皆垂手站立(圖15)。

  

內蒙元寶山元墓壁畫所表現的男主人端坐交椅之上,而女主人坐的則是圓凳(圖16)。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畫中的夫婦對坐圖,男主人坐的是交椅,兩位女主人坐的是帶圍套的方凳。明清時期,民間普通家庭多于廳堂正中設一長條案,擺放一組陳設。案前放一方桌,略低于長條案面。方桌上陳放茗瓶茶具,方桌兩側各方一把圈椅或官帽椅,顯得莊重嚴肅。這種陳設格式,禮儀性很強。通常情況下有貴客來訪,主人至門外迎接,引至正廳,主人以手勢相配合請客人入座,客人亦以手勢相配合請主人另一側入座,以示謙恭。然后雙方相揖入座(圖17)。正廳兩廂一般還要縱向平設數椅。如果客人較多,除主客外,其余人則按長幼次序分別坐在兩旁。

  

2.2 家具使用男女有別

據《禮記·曲禮》上記載,男女不雜坐,不共用衣架,不共用梳洗用具,不親手遞交東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問候,已出嫁的姑母、姐妹、女兒等又回家的,兄弟不得與之同席而坐,吃飯也不得與之共用食器,父子不得同席而坐。父母、公婆準備坐下時,媳婦要奉上坐席,請問鋪席的方向,準備躺下時,年長的媳婦要奉席請問足向何方,年輕的媳婦在父母、公婆起來后要送上坐具請他們坐。侍者捧上小幾以依憑,然后收拾臥席與簟席。把被褥束好懸起來,枕頭放進箱子,草席裝在套子里收好。父母、公婆的衣被、直在席、枕頭、小幾不能隨便更換地方。對手杖和鞋子要恭敬,不能靠近。

3 審美觀念

審美觀念體現在家具上,是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將家具的每個部件施以不同藝術造型,或以各種手法對構件表面裝飾各類紋飾,使器物既具實用性,又具觀賞性,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心情舒暢的感受。

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審美觀念即伴隨而來。早在夏朝的大禹時代,人們已知道在席的邊緣包邊,并開始使用漆來裝飾器物了。《韓非子·十過》說:“舜禪天下而傳之于禹,禹作為祭器,墨器其外而朱畫其內。縵帛為茵,蔣席頗緣,觴酌有采,而尊俎有飾。此彌侈矣,而國之不服者二十三。夏后氏沒,殷人受之。作為大路,而建九流。食器雕琢,觴酌刻鏤。四壁堊墀,茵席雕文,此彌侈矣。而國人不服者五十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舜得天下而傳之于禹,禹為了乞求神靈和祖先的保佑,令人制作了大批祭器。這些祭器的里面全部用紅漆描繪精美花紋,外面黑漆,茵褥都用絲織物制成,用茭白織席,并以絲麻織物包邊,還有飲酒和盛酒的用具也裝飾著華麗的紋飾。夏朝滅亡后,建立商朝,出乘大車,冠冕前后各飾九條玉珠串,飲食器及酒器雕刻花紋。宮殿四壁涂成白色,殿前建有寬敞的空地。茵席上裝飾著彩色花紋。這些彌侈行為引起許多諸侯國的不滿。至春秋戰國及兩漢時期,漆工藝空前發展。從近年考古發掘的實物看,當時的漆工藝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河南信陽長臺關戰國墓出土的漆俎、漆案、漆幾、彩漆木床;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鏤雕小座屏、漆幾、漆案;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黑漆彩繪長方案等。如:信陽出土彩漆木床(圖18),它由六個云紋足支撐床面;床身通體髹漆并彩繪花紋,是一件十分精美華麗的家具藝術珍品。這時期的漆器除髹漆彩繪之外,還有雕刻、鑲嵌等工藝珍品。這時期的漆器除髹漆彩繪之外,還雕刻、鑲嵌等工藝手法。它們不僅對器物起保護作用,更因漆飾和造型體現的藝術風格,使人百看不厭,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

錯金銀工藝在戰國時也非常發達。最典型的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銅方案和錯金銀銅質牛、犀和虎食鹿型屏風座。方案以四龍、四鳳纏繞盤結,下承四鹿紋圓形底座,龍頭之上施斗拱形支架,猶如建筑構件的一斗三升,分別支撐案角兩側的大邊。方案通體以銅制成,并以錯金、錯銀工藝手法裝飾龍麟、鳳羽及卷云紋(圖19)。屏風底座分別作成虎、牛、犀三種動物形象,生動逼真,加上錯金工藝的裝飾美化,更加活靈活現。可以說,我國古代藝人在處理器物的實用保護、美化裝飾的關系上,已具備較高的理論基礎,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營造舒適生活環境方面所具有的美學概念和審美情趣。

宋元至明清時期,審美觀念體現在日用家具上大體分兩種類型,豪華型和素雅型。在家具的陳設及使用中,客廳及娛樂場所多采用豪華型,以襯托娛樂氣氛。而臥室及書房講究文靜、安逸,應避免過分華麗。出于生活的需要,對家具有著不同的審美概念。

3.1 鑲金墜玉,豪華型

豪華型家具,大多裝飾有金、銀、玉石等貴重材料,或以金漆、彩漆描繪出絢麗多彩的花紋;或以雕刻或以鑲嵌手法裝飾煩瑣的圖案等。這方面的實物,如戰國墓出土的嵌玉漆幾、雕花漆幾、彩漆龍鳳紋座屏、錯金銀銅方案、虎、牛、犀屏風等。唐盧楞伽《六尊者像》和宋代《帝后像》中描繪的椅子,以彩漆作裝飾,同時在椅背及扶手出頭處圓雕龍頭,有的還懸掛串珠流蘇,體現出的藝術效果是絢麗、華貴的氣派。至明清時期,木雕刻工藝空前發展,廳堂陳設家具多雕刻以螺錮、彩石嵌出煩瑣的圖案或花紋,也屬于濃華、富麗的范疇(圖20-22)。

  

3.2 簡練樸素,典雅型

這類家具的風格特點與豪華型家具截然不同。它以簡練舒展為主,一般不施加雕刻或鑲嵌(圖23、24)。偶有雕飾也只是局部點綴,猶如畫龍點睛。它起源于民間,到明代中期,隨著民間造園藝術的發展,再經當時文人、畫家的改進、提高,形成帶有濃厚文人氣質的風格特點。

  

簡練型家具一般以線條作裝飾,各部構件都有各自的造型。且大多為曲線形,純直構件不多。床榻類家具自大多在面上裝幾何紋攢欞圍子,或以三塊獨板作圍子,充分表現了黃花梨木鮮艷、美麗的自然特點。柜類家具的柜門或兩側也常用鑲嵌手法和鑲嵌手法,有的柜門還用一塊整板鑲成這種風格特點,既節省了珍貴的材料,又收到純樸、文雅的藝術效果。陳設在書房、臥室,顯示出高雅、文靜的環境和氣氛,也反映了文人和畫家崇尚典雅、清新、文靜、祥和的觀念和心態。

4 思想觀念

思想觀念在家具上的體現主要指裝飾題材的涵義。看一件家具,首先注意的是它的造型和裝飾它不僅給人以美觀華麗的外表,還可以根據裝飾花紋的涵義給人一種良好的祝愿,使人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滿足。

中國傳統家具裝飾題材主要有以下幾個門類:

4.1 各類神獸

龍紋:龍紋自古為華夏民放射崇拜的圖騰,被尊為華夏之神。傳說龍為鱗蟲之長,能興云雨利萬物,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故為五靈之一。《易經》有云:“飛龍在天,大人造也。”秦漢以后逐漸用于比喻君王,歷代皇帝都以真龍天子自居,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故此,用龍紋作裝飾的器物為帝王所專用。我國古代傳說的龍有多種,各具不同形態。然而最常見的是有角、有爪、蛇身的所謂黃龍,是眾龍這宮聲譽最高,屬于最高等級的瑞獸,其姿態之美,生動可愛,被歷代視為神圣的崇拜物。《瑞應圖》:“黃龍者,四龍之長,四方之下色也,神靈之精也。巨細,能幽明,能長能短,乍存乍亡。王者不漉池而魚則應和氣游于池沼.”《孝經授神契》曰:“德至水泉則黃龍見者,君之象也。”(圖25)

黃龍之外還有螭虎龍,(圖26)一種無角的龍。神話傳說為水神,一曰雌龍,一曰龍子,又名蚊龍,蛟螭。明式家具常用螭虎龍,特點是線條流暢、動作優美,給人的感覺是清新活潑。

夔龍,神話中的瑞獸,傳說黃帝時諸侯于東海得奇獸,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則風雨,目光如日月,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古代青銅器常用夔紋,至清代,家具紋飾亦多用夔紋。即取材于古代銅器、玉器花紋,根據家具構件形態,略有創新。其特點是硬角折彎,蒼勁有力。俗稱“拐子龍”。(圖27)

中華宮廷黃雞(北京油雞)凍鮮白條中華宮廷黃雞

獅紋:獅子本生于美洲、非洲等地。很早就作為瑞獸進入中國,古稱獸中之王。雄獅體魄尤壯,吼聲如雷,甚威嚴。百獸見之皆伏,曰行五百里,為毛蟲之長。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吼則百獸避易,馬皆溺血。虞世南言,其拉虎吞蓖、裂犀分象,雖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蠅不敢集其尾。其性最傲,遇者極匍伏,雖饑時不吃。千人逐之也遲行。人不見處,僅任性疾馳。又傳獅最有情,受人德必報。(見《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古人贊譽獅子猛以示心,仁而能馴,擬悅君子之德。曾聞西國常馴養,今出中華應太平。卻羨文殊能服爾,穩驂駑下天京,忠順威服百售。乃制其形,歷代視為祥瑞。(見《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古時常雕刻其形于大門兩側,既示威猛,有表仁德。裝飾圖案多表現在屏風心上,常見為“番人進寶圖”或“職貢圖”等。借喻“天下太平”、“萬國咸寧”。

瑞象:表現瑞象的題材也以“萬國來朝圖”、“職貢圖”和“番人進寶圖”居多。唐白云子《稽瑞》引《孫氏瑞應圖》曰:“王者政教得于四方則自象至。”又云:“人君自養有節則負不死藥而來”。《說文》曰:“其狀如膠白,六牙道,貴德遠兵,故多卷,凡象牙垂白以和疆。”歷代譽為太平有象。明清兩代鹵薄儀仗中有儀象,宮中有象房,馴養象只最多時有三十五只。每朝會馴象各自站班排列,象背駑寶瓶,內裝五谷,喻為“太平有象”、“五谷豐登”之意。康熙南巡圖中生動描繪了馴象站班的情景。如今在皇宮里以“瑞象”作陳設和裝飾的隨處可見,明清家具中以象紋裝飾的也很常見。

虎:又稱騎虞。黑紋,尾長于軀,不食生股)紋,尾長于軀,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君王有德則見,應德而至者也。又曰:騶虞,仁獸也,其紋而白,其質貓首虎軀,尾參于身。一日千里,熟知其神,振振仁厚,不踐生草,彼物之生亦不以飽,惟天生之亦自天成,圣明之世為祥為禎。維 今天子道德純至,肫盹皇仁,遠逐一視。昭事上帝曰敬曰誠。孚于下民皆樂其生,皇天維親兆民胥悅效靈。白虎黑紋而仁,食自死之獸。(見《古今圖書集成·博物篇·禽蟲典》)

古史云,云從龍,風從虎。虎,陽獸也,七月而生。七者陽氣成,故虎首尾長七尺。虎性威猛,常喻將帥之勇。發于忠義,非激而怒之也。歷代以為仁獸譽為嘉瑞。有古詩贊譽白虎曰:寒亦不憂雪,饑亦不食人。人肉豈不甘,所惡傷明神。太室為我宅,孟門為我鄰。自獸為我膳,五龍為我賓。蒙馬一向威,浮江一以仁。彩筆耀朝曰,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氣浮,厚地隨聲震。君能賈余勇,日夕長相親。”

虎紋在漢代時使用較多,漢墓出土彩繪衣箱,即以云紋和虎舞紋作裝飾。

眼麟:家具裝飾圖案“番人進寶圖”中常有眼麟形象,傳說中嘉瑞之一。舊傳為神獸或仁獸。《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獸則麒麟”。雄為麒,雌為麟,其狀腰身牛尾,圓頂一角。借喻杰出人物。《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卷四十六介紹麒麟說:“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麟為毛之長,麟之中不踐生草,履生蟲,言麟性仁厚。麋身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音中律禮,行中規矩。不群居,不入陷阱,不惟羅綢。王者至仁則見,蓋太平之符也。”清代吉祥圖案有“麒麟送子圖”,喻人生有德,則早生貴子。

瑞鹿:瑞鹿常指白鹿而言。古代迷信以白鹿為祥瑞。《宋書二八·符瑞志》中:“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志”。白鹿又稱“天鹿”傳說為人升仙時的乘騎。《藝文類聚》 引孫氏《瑞應圖》:“天鹿者,純善之獸也。道備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則見”。歷代以為瑞應,圖案常與松樹組合,喻“松鹿同春”。與仙鶴組合,喻“鶴鹿同春”。有時也與壽星組合,喻“祿壽康寧”。

海馬:也稱“河馬”。古代又有“龍馬”之說。《周禮·夏官·瘦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騻,六尺以上為馬。”凡馬之大者皆可稱為“龍馬”,或稱為“龍”。《禮記》曰:“圣人用民必從,天不愛其道,不藏其寶,故河出馬圖”。注曰:龍馬負圖也。孔安國《尚書·大傳》曰:“王者有仁德,則龍馬見。伏羲之世,龍馬出河,遂則其紋以畫八卦,唯之河圖也”。故宮現存一件紫檀木平頭案,腿間檔板透雕“河馬負圖”圖案。河馬負圖歷代被視為祥瑞。

4.2 各類飛禽

鳳凰,鳳凰圖案在家具應用上十分普遍,也屬于傳說中的瑞鳥。《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傳說鳳鳥非練實不食,非禮泉不飲,有圣王出,則鳳凰見。《論語·講瑞》:“鳳凰,鳥之圣者也。”《瑞應圖》:“鳳凰者,仁鳥也,王者刳胎剖卵則至。”歷代以為瑞鳥,皇宮內喻為后妃。以鳳紋做裝飾的器物,多為后妃所專用,古人以鳳鳥是羽蟲之中最美麗者。其實,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這種動物,而是人們憑想象虛構出來的形象。它的形象吸收了鴻前、麟后、蛇籍頸、魚尾、鸛額、鴛腮、龍紋、龜背、燕頜、雞啄。更有儒家美化為“五色具備,飛時百鳥相隨,則見天下安寧。”《詩·大雅》:“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雄為鳳,雌為皇,雌雄同飛,相和而鳴,逐以“鳳鳴朝陽”喻高才峰時,鸞鳳和鳴,為祝人婚禮之詞,被人喻為佳瑞。(圖29、30)

鶴,又有仙鶴的美稱。有黃、白、蒼、黑諸色。蒼者謂之元頰,元指鶴之老者。傳說鶴百六十歲則有純白、純黑之異。其行必依洲嶼,止必集林木。一走千里,極為罕見。晉崔豹《古今注·鳥獸》:“鶴千歲則變蒼,有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古代傳說常仙人騏驥,世人譽為瑞鳥,王者有音樂之節則至。

雉,即錦雞,雄性最美。古代傳說為瑞鳥,在屏風、箱柜類家具上裝飾較多。歷代典籍也記載頗多。《禮記》:“雉性剛而守節。”《爾雅翼》:“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因地之墳衍為疆界,分而護之不相侵越。一界之內要為一雄為主。余者雖眾,莫敢鳴雛。”《周禮》云:“大丈夫執雁,士執雉。雉取有文彩而守節也。”又曰:“雉死耿介,妒壟護疆。善斗,雖飛不越分界。”《化書》又說:“雉不再合,信也。”《舊唐書》:“楊炯冕服議華蟲者,雉身被五彩,象圣人體,兼文明也。”《中和集》:“商人置雉于舟中止,以侯陰晴。天當晴,則雉尾直豎,天將雨則雉尾下垂。”古代文官補服有雉補,為二品,象征耿直、守節、維護疆界。

鴛鴦,鴛鴦在人們思想觀念中象征夫妻恩愛,忠貞不二。世代以為瑞鳥。《埤雅》:“雄鳴為鴛,雌鳴為鴦。”故曰鴛鴦。晉崔豹《古今注》:“鴛鴦,水鳥,鳧類。雄雌未能相離。人得其一,則其一相思而死。故謂之匹鳥。”《格物論》:“鴛鴦,文禽也,似鳧,毛有五彩。”《函史》:“游浮,雄左雌右。宿,雄翼右掩左,雌翼左掩右。”《拾遺記》:“南方有鳥曰鴛鴦,形似雁,徘徊云間,棲息高岫,足不踐地,生于石穴中,萬歲一交則生雛,千歲銜毛學飛。圣君之世來入國郊。”

蝙蝠紋,蝙蝠紋為一種傳統寓意紋飾,蝙蝠非鳥非鼠,而是一種能飛的哺乳類動物,屬動物學中的翼手目。在我國的傳統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被當作幸福的象征。傳統習俗常以“蝠”的諧音,把蝠的飛臨寓意為“進福”。希望幸福會象蝙蝠一樣自天而降,以此結成吉祥圖案。蝙蝠常與云紋相組合,名曰“宏福齊天”,與“壽”字組合,曰:“五蝠捧壽。”五福分別為: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圖28)

4.3 各類植物

梧桐,《瑞應圖》:“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于東廂。”《禮·斗威儀》:“君乘木而王,其政平梧桐常生。”《桐譜》:“桐體濕則愈重,干則愈輕,生時以斧砟之甚易,干則輕而拒斧。諺曰:“輕是桐,重是桐,難砟亦是桐”。《周書》曰:“清明之時桐始華,不華則歲有大寒”。《遁甲書》:“梧桐可知月正,平歲生十二葉,一邊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有閏則十三葉,視葉小處則知閏何月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落。”古人以其神奇,譽為瑞木,屏風、箱柜雕刻的樹石花卉中,常有梧桐數的形象。

松、梅、竹:松樹、梅花、竹子都屬于耐寒植物,民間俗稱“歲寒三友”。

松樹,能頂風傲雪,四季常青,歷代被譽為長壽的象征。

梅花,歲寒三友之一,梅能于老干上發新枝,又能御寒開花,故古人用以象征不老不衰。梅花五瓣,民間又借以表示五福。明清以來,梅花紋樣是人們最喜歡的寓意紋飾。

竹子,竹子象征不剛不柔,滋生易,成長快,古人長喻子孫眾多。竹歷寒冬而枝葉不凋,所以歲三友,竹居其一。

木本折枝花卉,折枝花卉常見有梅花、桃花、海棠花、石榴花、桂花以及松、竹、梅等,大多裝飾在屏風、箱面、柜門之上,或雕刻,或鑲嵌或彩繪,各種用法均有。

靈芝,世人譽為仙草,靈芝有數種,赤靈一名丹芝,黃芝一名金芝,白芝一名玉芝,黑芝一名玄芝,紫芝一名木芝。實際上遠不止這些。神話傳說靈芝為仙藥,服之能常生,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孝經授神契》:“王者德至草木則芝草生。”《白虎通》:“王者德至于山則芝實茂”。《瑞應圖》:“芝英,王者親近耄老,養有道則生”。“靈芝本為一種名貴藥材,由于數量稀少,得之不易,被視為仙草,把見到靈芝作為祥瑞的征兆。加上歷代儒家、道家的渲染附會,更增加了靈芝的神秘色彩,成為歷代帝王及其追隨者們崇拜的祥瑞物。(圖29)

蓮花,又名荷花。晉崔豹《古今注》:“荷花一名‘水且’、一名‘水芝’、一名‘澤芝’、一名‘水華’。”佛教、道教以蓮花做標志,代表“凈土”,象征“純潔”,寓意“吉祥”。民間以蓮花喻“君子”。宋周敦頤《愛蓮說》:“蓮花,君子者也。”譽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擢青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婷婷竟直,可遠觀而不可謝玩。傳說蓮花不染塵俗,如有人以手觸之,花瓣隨即墮落。歷代以蓮花為瑞物,裝飾家具常以碧玉飾荷葉,青玉,白玉飾荷花,形成色彩艷麗、逼真的立體畫面。如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紫檀雕荷花寶座,就是很好的實例。(圖30)

牡丹,《格物論》:“牡丹謂之花王”。《濂溪集》:“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此后。世人譽牡丹象征富貴。宋《清異錄》:“張翊造花經一品九命,牡丹第二。”《花木雜考》:“宋張景修以十二花為十二客,牡丹為貴客。”歷代以牡丹為奇花,常于裝飾日用器物。

菊花,又稱秋花,秋秋之月始開。《神農書》:“菊為養性上藥,能輕身延年。”宋周敦頤《愛蓮說》:“予謂菊,花隱逸者也。”歷代把菊花譽為隱士,菊花題材長用于裝飾家具。

纏枝花卉、傳統吉祥紋飾,因其結構連綿不斷,故名“萬壽藤”,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慶。通常以一種藤蔓卷草經提煉概括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動感,且優美生動。起源于漢代,歷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盛行不衰。纏枝紋以牡丹組成的稱“纏枝牡丹”,以蓮花組成的稱“纏枝蓮”,至晚清又出現“纏枝葫蘆”等。

西洋花,明末清初之類,海上交通發達,西方傳教士大批來華,傳播了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往來頻繁,西方的建筑、雕刻和裝飾藝術逐漸為中國所應用。自清代雍正、乾隆及嘉慶時期,出現一些模仿西式建筑及室內裝飾的風氣。最典型的是北京西郊長春園中的遠贏觀,從建筑模式到室內裝飾無一不是西洋風格,為裝飾和布置這些西洋建筑,曾經做過大批用西洋式花紋裝飾的家具。這樣在清代家具中除主要用傳統紋飾外,用西洋花紋裝飾的家具亦占一定的比重。表現手法通常是以一朵花為中心,向四外延展枝葉,還可以根據家具的構件形態隨意延伸。

西洋花本是西方生長的一種植物,莖干葡地而生,花朵如中國牡丹,有稱“西蕃蓮”、“西洋蓮”或“西洋菊”,花色淡雅,自春至秋相繼不絕。春間將藤壓地,隔年鑿斷分栽。根據這些特點,既可做大面積的板面裝飾,又可作纏枝花紋用于邊緣裝飾。(圖31)

  

忍冬紋,忍冬,俗稱“金銀花”、“金銀藤”。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半,因名金銀花。凌冬不凋,故又有“忍冬”之稱。《本草綱目》云:“忍冬,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多用作佛教器物,裝飾家具多用于邊緣部分,取其“益壽、吉祥”的含義。

桂花,桂花一名“木樨”、一名“嶡桂”。冬夏長青,有黃、白紅諸色,花四出或五出或重臺。七、八月開花,味甚芳香。傳說月中有桂樹,常娥以桂花釀酒,名“桂花酒”。又傳說每年八月十五夜常有桂子落,食之可長壽。圖案表現的桂花樹多數都有月亮相配合,名曰“桂圓”。

水仙,《格物論》:“水仙花蓯低,葉似就韭,根似蔥,莖首有花”。《三余貼》:“和氣磅礴,陰陽得理,則配玄榮于堂”。配玄,即今水仙也。一名“麗蘭”。明清兩代用于裝飾家具,常和靈芝相組合,名曰“靈仙祝壽”。

萱草,萱草一名“忘憂草”《本草綱目》:“萱草嫩牙作蔬,食之令人昏睡,因名‘忘憂’。又名‘紫蔥’、‘鹿蔥’、‘宜男’”。《述異記》:“萱草一名紫萱,吳中書生呼為‘療愁花’”。《孟郊詩》:“萱為兒女花,不解壯士憂”。《本草綱目》:“萱草一名鹿蔥,蓋鹿食九草這一,花名宜男,妊婦人佩其花生男”。《群芳譜》:“山萱藥,即黃花菜,又小而色黃曰‘金萱’,甚香,可食,宜植石畔”。明清時期常以“忘憂”、“宜男”的寓意裝飾日用家具。

4.4 各類圖案

云紋,云紋大多象征高升或如意,應用較廣,多為陪襯圖案。形式有:四合云、如意云、朵云、流云等。常和龍紋、蝙蝠紋、八仙、八寶紋組合在一起。云紋在思想觀念中常稱為“慶云”或五色云、景云、卿云”。古以為祥瑞之氣。《漢書?禮樂志》效祀歌:“甘露降,慶云集”。又天文志:“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茯芬芬,蕭索輪囷。是謂慶云,喜氣也”。景云又稱:“祥云”。《孝經?授神契》:“德至山陵則祥云出,德至深泉則黃龍貝”。《后漢書?蔡邑傳?釋海》:“連光芒于白日,屬炎氣于景云”。《瑞應圖》:“景云者,太平之應也。一曰:非氣非煙,五色氤氳,謂之慶云”。

海水江崖紋,海水江崖紋在家具上使用較多,通常在有龍紋的圖案中都有海水崖紋相配合。海水象征大江大河,在海水紋的中間,聳立著山石。江水和山石組合,象征“江山”。海水江崖之上有雙龍和祥云,構成真龍天子主宰江山社稷的寓意畫面。這種圖案不僅在家具上,在其它各類日用器物上也被廣泛使用。

何紋,幾何紋是以各種形式的線條或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俗稱“錦紋”。錦紋一般在漆器家具上使用較多。至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硬木家具上也廣泛使用了。故宮博物館收藏著一件黑漆嵌螺甸書格,以簿螺甸鑲嵌各式花紋,其中各種不同形式的錦紋就有三十六種之多。

回紋,幾何紋中的一種。回紋,即“回”字形的紋飾。形態以一點為中心,用方角向外圍環繞形成的圖案。清代家具的四腳常用回紋作裝飾,也有用連續回紋作邊緣裝飾,稱“回回錦”。

萬字紋,圖案形式寫作“卍”或“卐”,為古代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志。宗教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又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前所現的瑞相,有吉祥、萬福、萬壽之意。唐代武則天長壽二年采用為漢字,讀作“萬”。用“卍”字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化出多種錦紋。這種連鎖花紋常用來寓意連綿不斷和萬福、萬壽不到頭之意,也叫“萬壽錦”。

博古紋,博古紋起源于白宋大觀時期,徽宗命大臣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器,名曰《宣和博古圖》三十卷,后來取該圖或以古器紋樣裝飾家具,遂名“博古圖”。有的在器物口上添加各種花卉,以為點綴,尤其進入清代,在家具上使用較多,寓意典雅、高潔。一般情況下,每組圖案都能組成一句吉祥語。如:瓶中插如意,即為“平安如意”,鐘、笙、大瓶組合為“終生太平”等等。(圖32)

方勝紋,方勝又稱“金勝”,即兩個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古時作為祥瑞這物。《宋書?符瑞志》有:“金勝”,謂國平盜賊,四夷賓服則出。明清以來成為吉祥圖案中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

4.5 各種神話故事

五岳真形圖,五岳指中國的五大名山。五岳真形圖為代表五大名山的五個符號,這種圖案在清代家具中時有所見。五岳真形圖以嵩岳居中,左一為華岳,左二為衡岳,右一為泰岳,右二為恒岳。據《藏經》記載:“五岳之神,分掌世間人物,各有所屬。如:泰山和天地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岳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衡岳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魚龍;嵩岳主掌土地、山川、牛羊食嚼;華岳主掌金、銀、銅、鐵、飛走蠢動;恒岳主掌江河淮濟、四足負荷等事”。《抱樸子》曰:“修道之士,棲陷山谷,須得五岳真形圖佩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漢武元豐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布人間。后太初年中,李充自稱馮翊人,三百歲,荷草器負圖傲游。武帝見之,封負圖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圖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兇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魎水怪山精,悉皆隱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橫惡不起禎祥永集云。故此圖不獨用為佩軸,家居裱成畫圖,安奉亦可”。由此得知,在家具上雕刻此圖的目的除裝飾美化外,還有為了驅魔避邪,以求居家安樂、永保吉祥的含義。(圖34)

  

海屋添籌,即畫面中繪波濤洶涌的大海,海中有仙山樓閣,樓中陳設寶瓶,內插籌碼,空中有飛翔的仙鶴,口中街籌欲往瓶中添籌,仙山周圍散布若干小島,點綴蒼松翠柏,以增加畫面的仙景。(圖34)這個故事始見于宋代蘇軾《東波志林》:“傳說有三個老人相遇,互相詢問年歲,一人曰:吾年不可記,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舊;一人曰:海水變桑田,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經裝滿十間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于昆侖山下,今已于昆侖山齊矣”。傳說一籌碼代幫千歲,后來人們常在祝壽禮物上飾海屋添籌圖案。

八仙,即人們熟知的道教八位仙人的總稱。分別為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相子、蘭采和、何仙姑。裝飾圖案常隱去人物,只雕出八仙手中之物,俗稱暗八仙。(圖35)八種寶物各代表不同含義:寶扇,輕搖寶扇樂陶然;寶劍,劍現靈光魑魅驚;魚鼓。魚鼓常敲有梵音;玉版,玉版和聲萬懶清;葫蘆,葫蘆豈止存五福;紫蕭,紫蕭吹度千波靜;花蘭,花蘭內蓄無凡品;荷花,手執荷花不染塵。八種寶物組合在一起,即八仙齊來,寓意祝頌長壽之意。

八寶紋,八寶又名八吉祥,由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組成。八寶本是佛教中的八種法器,各縣不同含義。據北京《雍和宮法物說明冊》介紹: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法輪,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謂;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佛說偏覆三千凈一切藥之謂;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佛說堅固活潑洗脫壞劫自謂;盤腸,佛說回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八寶常見為組合使用,稱“八寶生輝”。(圖36)

  

4.6 其它成語吉祥圖案

清代晚期家具的裝飾花紋多以各種物品名稱的諧音拼湊成吉祥語。如;兩個柿子和如意組合,或和一朵靈芝組合,名曰“事事如意”(圖37);蝙蝠、壽山石加上如意或靈芝,名曰“平安如意”;佛手、壽桃、石榴組合,名曰“多福、多壽、多子”;滿架葡萄或掛玉馨,玉馨下掛雙魚,名曰“吉慶有余”;喜鵲和梅花組合寓意“喜上眉稍”。還有把靈芝、水佩、竹筍、壽桃組合,名曰“靈仙祝壽”等等。晚清家具大多造形雍腫、呆板,雕刻不精,裝飾花紋粗俗無意趣可言。總而言之,我國自清末至民國時期制作的家具,無論造型、結構、雕刻手法及裝飾題材等方面均無研究和借鑒的價值。

- END -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中華宮廷黃雞(北京油雞)凍鮮白條中華宮廷黃雞》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7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