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5日,農歷二月初八,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城隍廟會盛況空前。十里八鄉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里燒香祈愿,祭拜城隍,踏青會友,購物消遣,沐浴春風,廟會成了百姓的民間狂歡節。王曲城隍廟歷史悠久,周邊影響大,號稱“十三省總城隍”。
城南十三省總城隍廟——王曲城隍廟
王曲城隍廟坐落于距西安市正南偏東25公里處的王曲鎮,南依終南山,北傍神禾塬,滈河清泉穿流山塬之間,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四季麥稻飄香,環境宜人。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十月十五、春節期間王曲城隍廟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動和廟會。
王曲城隍廟的祭祀活動和廟會,影響深遠,常年不衰。大型祭祀時,除西北五省的士農商賈外,還有大批的川、滇、貴、鄂、蒙、藏、齊、魯、晉、冀、豫、徽等地善男信女們,攜家帶口,身背干糧行囊,成群結隊來此地祭拜總城隍,表達他們對風調雨順又一年的祈福和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
原始廟貌氣勢宏大
往昔的王曲城隍廟建筑規模宏大,東西長460多米,南北寬320多米,占地221畝,可容數千人祭拜。廟前有一南北長19米,高18米雕花精美的避水神壁,民間相傳內有避水神珠一顆,能阻擋滈河水沖進城隍廟。而現如今的王曲城隍廟已不覆往日的光彩,僅剩一座大殿和幾尊神像,這是后人保留其原址根脈而修建。原王曲城隍廟被毀是在民國年間,軍閥橫行,胡宗南認為這里是一處風水寶地而強占廟府,拆毀廟宇,修建國民黨中央陸軍學校第七分校,建國后,這里幾番改建,現為解放軍西安陸軍通訊學院。
民間相傳,原來總城隍神像周圍的土墻上還挖有13個小洞,里面供奉著從西北13個省份帶來的神像,善男信女們除了總城隍要拜,還要找到自己所屬地的城隍爺,好好祈福求善才行。
雖然如今的王曲城隍廟廟小且簡陋,但是這略顯單薄的廟宇卻承載了兩千多年沉甸甸的歷史與文化積淀。
城隍神之爭
王曲城隍神是由自然神崇拜變成人神崇拜的第一個,也是我國最早的總城隍,其文化價值厚重,在民間傳播廣泛,從而對于王曲城隍廟所供何人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注意。
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王曲城隍廟所供奉的是漢代劉邦麾下大將紀信,因為紀信據關中民間傳說,其出生地就在戶縣王守村紀家莊人。《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了紀信兩次救劉邦的事跡。一次是在張良的策劃下,與樊噲等一起保劉邦脫離范增等設計殺害劉邦的險境,回到霸上;一次是項羽圍攻滎陽城,在城中糧斷兵竭的緊要關頭,紀信扮成劉邦降楚,被項羽連同車仗一起焚燒,為漢英勇赴死,后來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得天下稱帝后,厚賞紀信,追封為主持陰曹地府的“地皇”,并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自己打獵休息之地(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并祭祀,當地民眾非常崇拜,每年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影響廣泛。
“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地皇”廟改為“城隍”廟,供奉的紀信也由地皇神變為城隍神,不但繼續主持陰曹地府的事情,更成為西漢長安城的保護神。明朝時,城隍祭祀達到空前的鼎盛時期,王曲城隍神被朝廷封為正三品的“忠烈侯”,時任十三省總城隍神,其廟亦為總城隍廟,是當時全國級別最高的城隍廟,接受來自“分布區域”中所列各地民眾的祭祀。
另有專家推測,曾經規模宏大的王曲城隍廟為明時建筑風格,其修建時間應在明朝,供奉明代御史鄒應龍。明嘉靖皇帝欽封鄒應龍為十三省總城隍,以監督天下不法與奸邪之徒,予以懲罰。
而更多的民眾和學者更支持紀信為城隍神一說。省民協會長傅功振在研究一系列史料和認真探究后,支持王曲城隍廟應為漢代所建的說法,他認為王曲城隍廟祭祀漢代大將紀信較為準確。很多資料都記載為明代所建,是因為明代帝王極力推崇、看重城隍信仰,并將其推到一個極高的位子上。但實際上,王曲城隍廟的廟主、選址、出現應當在漢代。在漢代,王曲是上林苑即皇家的狩獵之地。據考證,公元前206年,人們在上林苑修建了廟堂。
兩種說法都有史料可查,王曲城隍廟所供是誰難辨真偽。但是,無論供奉紀信還是鄒應龍,其所寄托的懲惡揚善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民眾真實感情的表達。
傳統廟會與祭祀
城隍是城市的守護神,是中國最早祭祀的神邸之一。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各地民眾為了紀念紀信誕辰,紛紛來到王曲總城隍廟,以求得城隍爺的庇佑。由于規模宏大,各地商賈也借此來到此地做生意,逐漸形成聲勢浩大的廟會,廟會上有大戲、雜耍、各地鑼鼓、社火以及武術等民間藝術表演,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西安改革開放以來,王曲城隍廟會經過傳承和發展,其規模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越廣泛。現如今的王曲城隍廟會已經是一個集經濟、文化、民俗、娛樂為一體的大型交流會。
在城隍廟廟會上,受人矚目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便是祭祀城隍神。傳統的王曲城隍廟祭祀城隍時,先選出德高望重的“祭官”來祭神。祭祀時有贊禮者(也稱禮賓)司儀,主祭人恭讀祭文,宣告城隍為民眾帶來福祉,百姓感戴,又說些“財力綿薄、禮儀生疏、經驗淺斟”之類客氣的話語,并請求神明繼續保佑,然后擺祭品,依禮致祭。
祭品一般分為7類,每類五種,依次為“土、牲、卜、炸、海、干、樹”。“土”寓“土生萬物”,多為土底所產之物,有百合、山藥、芋頭之類;“牲”為五牲祭品;“卜”即點心等物;“炸”系油炸面食如麻花、果子等物品;“海”是海產品如魷魚、海參等的簡稱;“干”包含銀杏、蓮等干果類食品;“樹”則為其它水果。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祭。“擺祭”是祭祀城隍儀式中老百姓最為關注的焦點,也是村民文化素質和村子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祭品前有一張公案,上陳城隍神位、印璽、文房四寶、簽簿等物,最前面擺放著香爐、燭臺和功德箱,供善男信女祭拜納貢。另有執事人等若干,祭記功德,分發帶有“神氣”的紅絲線,以示神恩廣被,之后,祭祀民眾拉來一頭羊,然后用滾沸的開水向羊身上潑一兩下,如果羊身抖動,便說明城隍已受領了民眾的祭拜,駕鶴仙游去了。
王曲城隍廟廟會傳承了兩千多年古廟會的傳統,其祭祀禮儀在延承了千百年傳統祭祀的章法外,還汲取民間風俗,具有濃厚的地方風俗和歷史研究價值。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城隍老爺佛像城隍老奶奶佛像城隍夫人神像豫蓮花塑像》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