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感謝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作者:奚本金;作者系宣城市國稅局退休職工,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本文經由《宣城歷史文化研究》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宣城古城風貌拾遺
宣城是歷代郡、州、府、縣和行政公署所在地,是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屬皖南行政公署,宣城專員公署,安徽省蕪湖專員公署,宣城地區行政公署。1987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宣城縣為宣州市,仍屬宣城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設宣城市,同年12月18日,原宣州市更名為宣州區。
據2005年,統計全區總面積2533平方公里,總人口83.4萬人,有“五山(含丘陵)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城區20平方公里,人口21萬人。
-1-
濟川橋以東至老汽車站,現為交通路,原自橋東頭處只有50米長的街道和店鋪,其余全是菜地。在老汽車站后,原有迎春橋一座,因竣工之日正是立春,故名?,F橋名已被借用在新建的煙雨路上一橋名。現此路段2007年,應城市改造之機,南邊建起了“溫州商城”,此前于1984年已建占地2.3萬平方米的“宣州市場”。北面隨后拆除宣城面粉廠和糧食直屬庫,蓋上了“綠寶嘉園”住宿區。
濟川橋(東門大橋) 宣城頭條配圖
自老汽車站至宛水橋(原南門大橋)為九州大道,其實是繞城蕪屯路的一段,原公路是由汽車站前向東翻越鐵路通行,后改穿鐵路旱橋通行。
九十年代的東門大轉盤 原文配圖
現南市路名,原為小東門之稱,現小東門名移至鳳凰橋西側。此南市路在1953年冬,某夜曾遭火災,燒毀數百余戶人家房屋,使財產受到巨大損失,范義和騾馬站燒死騾馬數匹,據說是一家生產爆竹所引起的。此街在清代,曾有“寄云樓”,為清代著名詩人施愚山讀書處。
鳳凰橋老照片 宣城頭條配圖
現明珠巷(原羊毛巷)的芫(衍)水橋,為明洪武中,知縣蕭吉建,清康熙已酉(1669)郡守孔貞來,邑人梅清倡募重建。此橋邊民國時,有常州人陳后亮,曾開設過宣城的冰凍房。生產冰塊銷售,可謂宣城治冰業之始。而此巷子2001年5月,一歌廳發生大火,致5人死亡,傷13人的悲劇。
現宣城水果市場處,古時是演武場,還有一個很大的點將臺遺址,這些遺存一直到建水果市場時方被推平建房。于1992年,決定建占地9萬平方米的“九洲市場”。
南門城墻處,有一眼井,又稱銅井,位于原物資局倉庫西圍院附近,現在鰲峰新村處。為宣城五眼古井之首,古時,每當元宵節玩龍燈之先一日,舉龍燈汲水,必來此井。在抗戰期間,為拒日寇駐守,因拆毀城墻遂遭湮滅。
-2-
現市政府后門通道至龍首路南口,這段梅溪路的一段繁華街市,它的原貌是怎樣的呢?道路是早就有的繞城蕪屯路的一段,不過那時是沙子路面,現為整修后梅溪路的一段。其原路北面是一個很大自然成形的長水塘,而路南面現市第二小學處,原是天主教總堂30畝的“圣母圩”,解放后改“友誼圩”。在上世紀70年代時,為擴建之需,故將此段的道路擴寬,北面的水塘填平,南面的圩埂廢除,建了現在樓群房屋,為小學生的人身安全,此路段于2007年在市第二小學門前,特架設了宣城第一座過街天橋。
現響山路曾是新港路和大件路演變而來。原是1980年特為建寧國水泥廠運輸大型部件而開設的一條公路。
南市路口 原文配圖
1987—1991年,在原是一片荒野之地,建成皖南第一大的“宣州汽車站”,其造型新穎別致,設備配套齊全,占地60畝的公共建筑。2012年改“宣城汽車站”。而站前向西的梅溪路是建站時,同期將蕪屯路由黃泥坎處拉直改建而成的。而車站向北至西門路口的路,原是繞城蕪屯路的一段,當時站建成時命名環城西路,后改稱陵西路。此路東邊的建筑是建在城墻遺址和壕溝上的,西邊是建在亂墳荒山之野處的。
宣州汽車站 宣城頭條配圖
現西林小區,原是宣城縣磚瓦廠取土有計劃拉平的山頭所建,也是宣城早期開發的住宿區之一。而1984年8月,宣城縣電視臺正式建立,設址在原蕪屯路邊沿的小山頭上,現已被“宏業建筑”開發,鏟平了山頭,建成了8層商住房。
西門口至黃泥坎,原是繞城蕪屯路,后改稱西林路。
西門情景 原文配圖
現西門敬亭信用社所在地,原為寶城門遺址處,城門外有西林寺一座,建于清代末期。解放初黃金山的天寧寺,改建宣城師范時,其廟內的菩薩都移安在此寺存俸。而寺前的城門處,尚是古時的法場。故民間有罵人說法,稱“出西門的”。傳說,夜晚站在黃泥坎處,不經意時,能見到一紅色火球在寶城門樓處閃動,意在冤魂凝聚所為。
今大壩塘路在解放初期時,是天寧寺到西林寺一條城外的步行羊腸小道,一旁為竹園所依,一邊有幾口小塘相沿,上世紀五十年代已開成環城北路至小九華處,在大躍進年代路旁是土高爐成群之地。至七十年代,廢除麻園處的城墻西城門下的水門,建“一人巷樓”時,同時建一壩埂,由城墻遺址到環城北路,將幾口小塘與農田隔斷,形成一個大塘。于2004年前,壩的東邊早已建成“沁園小區”住宿樓區。而西邊埂在城市改造時,建成游樂場所,才有大壩塘名稱的出現,故將環城北路的一段,改稱為大壩塘路,建成的游園場所,也稱大埧塘游園。其工程占地13500平方米,其中綠化7050平方米,水面4800平方米,內有雕塑、噴泉、小品、構架、園路、園燈等設施。此處常有業余演唱,每當夜幕降臨,一處是黃梅余音繚繞,一處是雅樂翩翩起舞,一派歌舞升平之象。
市人民醫院是建在大壩塘路北的高坡臺地的建筑物,所以這里的建筑是高低不平、呈階梯狀的。日本侵略軍在此處曾設過炮樓,監視宣州古城。
古城北門自拱極城門(今大唐辦公樓北120步處)出城。經吊橋至文星樓處(今宣州鹽政附近)稱北大街,上世紀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時,稱抗建路,后又改稱澄江路,(因宛溪河又稱澄江)至今。過文星樓往北至原電廠處為湖北街,因此地湖北移民較多。
在距拱極城門外不遠處,有宣城房屋之第二大的江西會館(原城關二小印刷廠處),進門時坐東朝西三間兩層樓房,下中空為通道,內有一大院落,迎面是戲臺,左、右兩廂是長廊相連。解放前常被租作劇場唱戲,臺上演出,臺下拉洋片,時令小吃,彼此吆喝不斷,一派喧鬧場景。
再朝北行,便是楊泗廟,原名楊泗將軍廟,因該廟是建在豐樂橋(亦名尹公橋)之上,故被稱之為“橋上廟”。據考,該廟建于明天啟年間,原廟有橫跨北大街的殿堂,夏天有眾多人在此納涼,沿河筑有戲臺,另有臺階與街道相連,左、右有廊房相通,臺階正中有五層寶鼎一尊,常年香煙繚繞。每到端午佳節時,此臺的后場是觀賞宛溪河龍舟賽最佳場所。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部分廟宇被改作“迎春旅社”,戲臺、廊房、臺階均被拆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筑防洪堤時,橋洞被封閉,現時遇城市改造,已面目全非。
北門半邊街原文配圖
因此大街與宛溪河平行,在水運年代時,是商業鬧區,商家云集,鱗次櫛比。如有張萬豐鞋店,汪怡和、保豐祥、大成、吳子桐幾家醬坊,又有金谷春、澄江池、澄清池等浴業,還有葉順興、汪益盛茶館,高義記酒莊,另有開設在環境清幽道岔河旁的環城茶社。張德昌和大吉春兩家藥店也開設于此街,文星樓外有孫裕和糧行。別士橋處有宣城1929年辦的印刷廠。六十年代遷西門經營生產。
此外北門鳳凰山上原有興國教寺,唐咸通乙酉(865)建有木浮屠,俗名木塔寺。宋太平興國重建,繼毀于兵。元大德間,廉訪使盧摯有記重修。明洪武辛酉重建,辛末為叢林、永樂、正統迭修。邑人詹大參、應鵬、張司空守道同讀書處,詹建經樓,久圯,有序勒石。國朝乾隆初,里人復修,住僧秋筠募建觀音樓,樓后復修地藏殿,其徒孫見性工山水,復募修大殿、山門、重新諸佛像,咸豐十年兵毀。
時至民國三十三年,因日寇入侵,佛門弟子朝大九華不便,以屈繼如,夏子干等十八位大居士募建,更名小九華寺,至文革時毀壞殆盡。由釋悟參自1986年,逐年修繕,終使小九華寺重現光明,所構梵宇僧舍108間,每逢佛事活動,香煙繚繞,一派旺盛景象。
小九華 原文配圖
又小九華題名小記:當小九華廟建成時,需題“小九華”之名,眾推舉詹氏之子留日歸來的詹彥富題寫,彥富試寫五十余幅,因此三字較難配合,總覺不滿,故由其父邀請當時文人墨客登門鑒賞,眾閱后,建議當場再寫一幅,此時,書寫的獲眾人叫好,于是才有現今即興書寫的“小九華”題名嵌在寺門額上。故此在五六十年代,城內許多商家的店名,都有詹題寫的,如人民電影院、十字街的百貨公司商場部等處,轟動一時。在文革時字被鏟除盡光,人也遭批斗。
-3-
北門外又一處文星樓(在現宣州鹽政處,而現澄江池洗浴會所,正是通往上新村的渡船口,有遺跡可尋。)距現北門防洪墻閘門南150米處,當年該樓橫跨北門大街,建于石筑拱門之上,后因樓毀而拱門固存,遠觀其形,如同拱橋,入可過往其下,臨拱門橋如東側下,有一劉猛將軍廟(又稱八蠟廟),因廟低于拱門橋,遂被稱之為“廟上橋”。是清雍正丙午奉敕建,每年長至后第三戊日,并正月十三日誕辰致祭,咸豐間毀于兵。光緒三年,署知縣沈汝椿督紳士募捐重建,后毀于兵。(此亭為宋紹興中秦梓建,以謝朓“澄江凈如練”之句得名。)原在天慶宮旁,郡人湯應隆、震隆改建。后毀,院改開化庵,建文星樓于庵前,跨市飛檐,壯麗特甚。庵內祀關圣,再后為佛舍,舍南別室祀八蠟劉猛諸神,郡邑當事者以時致祭。清代以來,樓與亭疊經修葺,并有司馬詹彬 詩額。嘉慶四年,郡守瑭公祿、邑宰嚴克任捐俸倡修,瑭自刊序勸募,諸勝跡煥然復新。后毀于兵。
北門原三角花園處,是環城北路的終點,因上世紀五十年代城北工業區的建立,此處到紡織廠段路稱工業干道,所以也是工業干道的起點,它途經鋼鐵廠、化肥廠、酒廠,而現在都是拱極路的一段。
在離原三角花園向北不遠處,古為上敬亭山的唯一道路,此路上在解放初期,曾見有獨門石碑坊一座,并有一對石獅守護,匾額南面刻有“相看不厭”,北面刻有“江城如畫”。而離此不遠處還有績溪章景龍所筑一涼亭,上面題詞更是恰如其分“敬亭在望”,可惜在1958年大辦鋼鐵年代里,成了土高爐的基地,現時稱涼亭塘的名稱源于此。
北門“”相看不厭”碑坊 原文配圖
城內尚有一處古時重要寺宇,即景德寺。志載:府志北,陵陽第三峰,今每歲祝厘習儀于此。晉名永安。唐初名大云,開元中改名開元,有水閣,東向。刺史裴休延黃蘗禪師開堂演法。宋景德中更今名,后有鐵佛像,北面跌坐,殿古有多寶塔。明洪武辛未立為叢林。正統丁已,知府袁旭倡募,僧壽源,肇誘重建。頒《大藏經》貯寺內。嘉靖乙丑,知府羅汝芳重募修塔。萬歷乙酉,知府廖恒造大雄寶殿,里人,尚書徐元太創觀音堂,藏經閣,湯賓尹修塔。清順治辛卯,僧無礙募建千佛殿。康熙辛亥,僧綱廣識重建,僧綱習案舍。乙丑,僧官仲如過寶珠閣于寺右,知縣鄧性置香燈田十三畝,雍正乙已,乾隆甲子遞修。壬寅,知府蕭登生勸募添建東西朝房。嘉慶丙辰,藏經閣毀,里人紳士募捐重過,并修鐵佛殿,僧蘊空重修千佛殿,咸豐十年兵毀。僅存地藏殿、鐵佛殿。
通向寶塔山的路 原文配圖
然紹興二年(1132)正月,開元寺鐵佛像,自動選前選卻,若嫗而就人者數日。占曰:“火氣盛。金失其性而為變怪也?!蔽磶?,火焰民居幾半。是年,天雨錢。此寺東光緒十年,知縣陳晉同紳士募建“呂祖廟”,其香火極盛。
現江濱路(時稱沿河路)中段,原有鐵仙橋一座,也是古城水門之一,此路段五十年代時,是木竹自由市場,不僅有眾多原木和毛竹堆放路旁,河中還有漂浮無數木竹排筏,大小帆船忽往返水上,忽靠岸泊港,一派水上風光。
時至1992—1994年,修建宛溪河西岸2.4公里長鋼筋混凝土防洪墻,又1996年續建東岸600米防洪墻,此后這段河中的船影已消失殆盡。
2013年4月23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五道大神將軍蟲王劉猛將軍土地公土地婆神像五道爺佛像制作視頻》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