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法語人(ID:fayuren123)。
說起那些金發碧眼,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比中國人還了解的老外,大家馬上會聯想到美國哈佛的費正清、瑞典的高本漢等漢學家。
其實法國作為歐洲漢學的發源地,更是有一群學識卓然的漢學家獨領風騷。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認識以下10個法國漢學家吧。
馬克龍訪華提到的6個漢學家
前不久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在西安大明宮演講時,提到了6個法國漢學家的名字,他們分別是:
沙畹 (édouard Chavannes : 1865-1918)
沙畹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ENS),是著名的考古學家和漢學家。他是最早開始整理研究敦煌與新疆文物的學者之一,因其在漢學界卓越的學術成就,被稱為“歐洲漢學泰斗”。
一開始,沙畹在巴黎高師研究的是康德哲學思想。在時任高師院長佩柔 (Georges Perrot) 的建議和鼓勵下,才轉向研究中國歷史。
于是,沙畹開始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今天的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跟從冉默德(Maurice Jametel)學習漢語,又到法蘭西學院聽德理文(Hervey de Saint-Denys)講授有關中國的課程。
1889年,24歲的沙畹以法國駐清公使館散編隨員的名銜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從此,他的漢學之路正式拉開帷幕。以下為沙畹的不完全漢學成就:
翻譯《史記》、《后漢書》
《中國地圖學中兩幅最古老的地圖》
《中國旅行家游契丹女真記》
《兩漢時代之石畫像》
《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泰山:中國祭禮專論》
馬伯樂 (Henri Maspero: 1883-1945)
馬伯樂是19世紀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沙畹的得意門生,也是一名INALCO的畢業生。馬伯樂最為人熟知的漢學代表作,是《古代中國》。
除了古代中國史,馬伯樂對道教也頗有研究,還稱其為“世界上最奇妙的宗教之一”。自1922年起,他先后發表了《關于道教的考察》、《道教的神仙──就其如何與神交感而言》、《中國六朝時期的人的宗教信仰和道教》、《古代道教中的養生法》等文章和演講。
同時,馬伯樂還是個語言學家。沙畹去世之后,馬伯樂接替他在法蘭西學院教授東方語言。他在漢語音韻學的研究上頗有成就,尤其是在“古音重建”方面。
在高本漢研究的基礎上,馬伯樂通過漢語和泰語的比較研究上古漢語的復輔音。他第一個提出上古漢語有前綴。除漢語外,馬伯樂還精通壯侗語系和南亞語系的各種語言。
葛蘭言(Marcel Granet: 1884-1940)
20世紀杰出的漢學家葛蘭言,是又一個巴黎高師的畢業生。和馬伯樂一樣,葛蘭言也是法國漢學泰斗沙畹的學生。
葛蘭言成為漢學家的經歷,似乎和他導師沙畹一樣,有些誤打誤撞。
1908年,24歲的葛蘭言已經從巴黎高師畢業,是梯也爾基金會(Fondation Thiers)資助的一名年輕學者。當時,他想要研究日本的封建社會。
由于當時法國沒有精通日本封建社會的學者,葛蘭言便跑去找漢學家沙畹尋求建議。沙畹建議葛蘭言可以先從中國古代社會開始研究,這對日后研究日本大有裨益。
從此,葛蘭言便和漢學打了半輩子的交道。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國節日與古代歌曲》
《古代中國的舞蹈與寓言》
《中國古代之婚姻范疇》
《中國思想》
《道教考》
汪德邁 (Léon Vandermeersch: 1928-)
法國當代著名學者、漢學家汪德邁,和漢語的情緣,是1945年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今INALCO)結下的。
汪德邁分別在1948年和1950年,獲得巴黎東方語言學院(今INALCO)的漢語學位和越南語學位。之后,汪德邁又在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獲碩士學位,在巴黎七大獲漢學博士學位。
1961-1963年,汪德邁被公派到香港,在那里他遇到了除沙畹外對他產生巨大影響的另一位漢學家——饒宗頤。饒公是第一個破譯了今存于大英博物館,編號為“ Stein 6825 ”的敦煌遺書中的殘卷的漢學家。
1980年,汪德邁榮獲被譽為漢學界諾貝爾獎的“于連獎”。以下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新漢文化圈》
《儒教及亞洲社會》
《漢學研究》
《古文言讀本》
于連 (Fran?ois Jullien: 1951-)
于連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古希臘學家和漢學家。和前面提到的幾個漢學前輩一樣,他也畢業于巴黎高師。
于連和漢學結緣是在巴黎高師畢業后。1975-1977年,他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學習漢語和中國哲學思想。1978-1981年擔任法國漢學中心香港分部主任。
回到法國后,于連攻讀了關于遠東研究的博士學位,并于1985年出版了博士論文《含蓄的價值:中國傳統詩歌詮釋中的原創性范疇》。
其實,于連的身份在法國學界一直飽受爭議。有不少法國漢學家并不認為于連是漢學家,稱其把漢學當成研究方法、歐洲哲學的對照體;而不少法國哲學家又不承認他是研究歐洲哲學思想的學者,認為他是漢學家。
于連是當代思想家中,作品擁有最多外文翻譯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了25種以上的外文出版。以下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迂回與進入》
《道德奠基》
《圣人無意》
《經由中國——從外部反思歐洲》
《勢:中國的效力觀》
程艾蘭 (Anne Cheng: 1955-)
程艾蘭女士是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院士,法國當代著名的漢學家,是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aise)首名亞裔院士程抱一之女。
和沙畹等漢學家一樣,程艾蘭同樣是巴黎高師的畢業生。之后,在漢學發源地巴黎第七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81年,她和父親程抱一共同翻譯的法文版《論語》出版。父女倆的翻譯至今是《論語》最權威的法文譯本。除此之外,她還將《論語》翻譯成了葡萄牙語和意大利語,分別在1983年和1989年面世。
除了翻譯《論語》,這本《中國思想史》可以說是程艾蘭的又一代表作。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再一直到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5千年的華夏思想史就這樣脈絡清晰、淺顯易懂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1997年,此書獲得了象征法國漢學界最高獎項的“于連獎”。
除了馬克龍提到的以上6位,法國還有很多在漢學領域學術造詣很深的大師。小編選取了其中的4位,和大家分享。
戴密微 (PaulDemiéville: 1894-1979)
戴密微是法國二戰后的漢學帶頭人,他與于連(Stanislas Julien)和沙畹一起被稱為法國“漢學三杰”。
出生于瑞士洛桑的戴密微,最早在英國倫敦開始學習漢語。隨后,他又輾轉到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師從沙畹。與此同時,他還在INALCO學習梵語和日語。
1921-1922年,戴密微由法蘭西遠東學院派遣赴中國考察。正是在中國考察居住的這段日子里,他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正式走上漢學研究的道路。
為了研究漢學,戴密微學習并掌握了幾乎所有和漢學研究相關的語言,如:漢文、越南文、日文、梵文、藏文、俄文以及其他歐洲語言。
他的主要學術研究成就有:
《中國古典詩歌文選》
《臨濟對話錄》
《泉州雙塔:中國晚期佛教雕刻研究》
《吐蕃僧諍記》
謝和耐 (Jacques Gernet: 1921-2018)
今年的3月3日,法國漢學家、法蘭西文學院院士、法蘭西學會教授謝和耐在布列塔尼瓦訥(Vannes)去世。他的去世,引起了漢學界的深深悼念和惋惜。
謝和耐出生于北非阿爾及利亞的首都阿爾及爾。1942年,他在阿爾及利亞取得了古典文學的學士學位。隨后,他參軍投身第二次世界大戰。謝和耐和漢語的緣分起于二戰之后。
1945年,24歲的謝和耐到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開始了漢語學習,并于1947年取得相應文憑。后來他又跟從漢學大師戴密微研究漢學,他的研究成就使法國漢學登上新高度,也被法國漢學界看作是一位承前啟后的漢學家。
謝和耐在敦煌學、南宋社會史、中國與基督教關系史、科技史及思想史等領域有著卓越成就:
《中國社會史》
《敦煌寫本中的租駱駝旅行契》
《中國和基督教》
《蒙古入主中原前夕中國中原的日常生活》
《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白樂桑 (Jo?l Bellassen: 1950-)
白樂桑老師大概是各位法語人最熟悉的一位當代漢學家了。有不少同學上過他的課,有人有他的簽名,有人曾和他合影。
白樂桑老師是法國數一數二的漢語言學家和對外漢語教育家。他是法國國民教育部首任漢語總督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也曾是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的漢語教授。
和許多法國的漢學前輩相似,白樂桑老師是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后才開始接觸漢語的。他先在巴黎八大拿下了漢語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后,又在巴黎七大取得漢學的博士學位。
有的漢學家側重研究歷史,有的側重宗教,白樂桑老師的學術產出主要集中在漢語教學:
《跨文化漢語教育學》
《漢語語法使用說明》
《漢語語言文字啟蒙》
《漢字的表意王國》
《說字解詞詞典》
柯思理 (Christine Lamarre: 1955-)
右:柯思理教授
柯思理教授是著名的漢語言學家,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副院長,法國東亞語言研究所(CRLAO)研究員,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前會長,歐洲漢語語言學會前會長。
在到INALCO任教前,柯思理教授曾經在日本生活了30多年,曾是日本東京大學的漢語言學教授。她精通法語、英語、日語、漢語等多門語言。以中、英、法、日四門語言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比如:
2017. Romanizations -- EFEO System, in R. Sybesma et al. (eds.),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pp. 404-407. Leiden/Boston : Brill
2016《一次體和反復體在現代漢語里的相關性》,第11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 Langues sinitiques et typologie : deux études de cas. In Marie-Claude Paris et Alain Peyraube (dir.), Faits de langue 46, Les langues sinitiques: synchronie, diachronie, typologie. Berne : Peter Lang, 143-163.
2008. La diathèse et l’expression du déplacement spatial en chinois (en japonais, titre d’origine: 中國語の位置変化文とヴォイス). In N. Ogoshi (éd.), études contrastives sur la voix dans les langues d’Asie Orientale (ヴォイスの対照研究――東アジア諸語からの視點). Tokyo: Kuroshio Shuppan. Pp. 109-142
在“推普”的大趨勢下,現在國內好多年輕人都不會說方言了。而柯思理教授這位法國人,卻對各種漢語方言情有獨鐘。她對各種南方的方言頗有研究,比如客家話、閩語、粵語和吳語等。
2005年,柯思理教授和曹茜蕾(Hilary Chappell)教授共同撰寫了《客家話的語法和詞匯》一書,由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出版。
你最親密的法語朋友
微信號 : fayuren123
新浪微博:@Franco法語人
知乎:Francophone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乙酸乙酯(Ethylacetate)CAS:141-78-6原料供應發貨》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