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書協——————
一年一度秋風勁,佳節又重陽。
中國人過重陽已流傳許久,最早可追溯到漢初。重陽重陽,顧名思義即兩陽相重。據三國時曹丕的《九日與鐘徭書》中記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重陽節宴飲之習古來有之。
宋代臨濟宗高僧無學祖元(1226~1286)。這首重陽上堂偈是1279年大師初到日本的當年,九月九日重陽節說法時所作,同年12月8日夜揮毫而就,留下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幅珍貴墨寶。
釋文:重陽九日菊花新,高揭青簾接遠賓。又覺晚來風色好,不知落帽是何人。
農歷九月九日,菊花開滿陌上,藏了一個秋天的酒適時被挖起來,為這美好的節日助興。
古人認為“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在中國文化中,陽為盛,為浩然之氣, 重陽之日要登高,佩戴茱萸,以驅災辟邪,重陽節得名于此。
因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皆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
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歷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的最佳時節,因而民間也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晉時陶淵明以與詩酒菊隱居出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文人士大夫紛紛效仿,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便插茱萸(簪菊)少一人。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為了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這一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此外,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現如今,重陽節仍然保留著吃重陽糕和喝菊花酒的習俗,“登高”尤其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其原因之一是“高”有高壽的意思,之二是登高的確可以鍛煉身體,還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1989年,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老年人們都喜歡登山秋游,結伴賞菊,古老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傳承精神。
九月“重陽賞菊” 清 陳枚繪,梁詩正書
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江蘇書協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重陽節的含義是啥》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