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運面前,除了知識,也沒有別的可以抓得住的東西。
如果有長輩來催婚,告訴你成了家才有安全感,你應該大膽告訴他,真正能給你帶來安全感的,只有學習這件事。
曾經(jīng)有人這樣形容:她希望將自己變成一塊方糖,放到咖啡里,咖啡就變甜了,放到茶里,茶就變甜了。
這句話的道理是說,變甜的主動權在自己,而不是在咖啡和茶上。
無論你遇到誰,即使酸甜苦辣,如果你自己本身的甜度可以掌握,那么你便可以決定要跟咖啡還是要跟茶,甚至和蘇打水在一起。
所以,要想獲得安全感,必須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真正的安全感來源于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遇到志同道合的男人,就與他一同前進,遇不到也不急不躁,依然活的有底氣。
然而,抓住這種安全感,就必須緊緊抓住學習這件事不放。因為只有知識,才是我們唯一抓得住的東西。
學知識雖然耗時又麻煩,卻會讓人感覺充實而滿足。
新東方課堂上有一個必講的段子,就是俞敏洪被搶劫,劫匪給他注射了麻醉劑。他居然被搶救成功,活了下來。
俞敏洪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別人考他單詞,發(fā)現(xiàn)單詞還記得,就放心了。
這就是知識給人的安心。
可能有人會說,學習的重要性人盡皆知,但是學了也不一定有用啊,不然為什么看了那么多書,仍然學不到什么東西?
許多人抱怨整天學習知識卻沒換來價值,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有效”獲取知識。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一書中,提到了3個有效獲取知識的方法。
01
把隱性知識顯性化
顯性知識,顧名思義,指的是能夠用語言、文字、肢體等方式表達清楚的知識。
但我們學習的知識,除了顯而易見的,還有我們看不見的。
比如,古代宮廷劇里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須發(fā)皆白的老太醫(yī)給皇上的妃子把脈良久后說:“恭喜娘娘,有喜了!”
老太醫(yī)判斷娘娘是否有喜,依據(jù)的就是所掌握的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指的是雖然知道如何做,但卻很難告訴別人或寫明白、說明白的知識。
老太醫(yī)之所以能夠把出喜脈,是因為他把隱性知識顯性化了。
中醫(yī)上,喜脈之脈為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yǎng)胎之現(xiàn)象,均屬生理現(xiàn)象。通俗點說,喜脈像有珠子滾動的感覺。
知識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我們在學習時就該明白,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讀書,還需要通過談話、觀察等多種方式學習隱性知識。同時還應該主動將知識從隱性向顯性轉化。
當我們有意識地顯性化我們的知識,我們才能更深入地掌握它。
咨詢師田志剛認為,隱性知識顯性化,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一項能力。如果你不能顯性化你的知識,就無法建立你的競爭力。
中醫(yī)很難做大的一個關鍵就是,它主要依靠的是隱性知識來進行判斷,所以傳承、復制的難度較大,因此就很難快速發(fā)展。
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可以嘗試3個方法:
①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看看是否已經(jīng)有類似的顯性知識;
②通過與人討論、回答提問的方式逐漸將隱性知識顯性化;
③在實踐中應用知識,對工作進行分解,對流程進行分析。
當你能夠將該領域的知識用通俗、簡單的語言和文字表述時,就說明掌握得比較深入了。
02
學會總結和提煉
記得大學時,有位老師跟我們講過這樣一句話:
“你們現(xiàn)在在學校里,成績好一點差一點說明不了什么。等你們畢業(yè)了,走到社會,只要五年時間,你們同學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如今看來,根本不需要五年。三年過去,彼此的差距就已經(jīng)很赤裸了。
環(huán)視一周,有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人都比自己混得好:有工作的,待遇比你優(yōu);沒工作的,跑去讀研讀博,學歷比你高;走出國門的,視野比你開闊……
所以總有人“惡毒”地說,同學聚會其實是給那些“成功”的同學“得瑟”的機會。
但平心而論,當年彼此差不多的同學,為什么無論在水平、能力還是收入上,都會出現(xiàn)如此大的差距?
任正非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問:“我的水平為什么比你們高?”大家都說,不知道。任正非就說:
“因為我從每一件事的成功和失敗中,都能比你們多體悟一點點東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任正非體悟的“一點點東西”,其實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隱性知識。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并不是一日之內(nèi)拉開的。即使你工作努力,堅持學習,但總是在“重復昨天的事”,成長就發(fā)生得很慢,甚至不再成長。
水平高的人可能還不如水平低的人所做的事情多,但由于他注重了每次做完事情后的總結和提煉,日積月累,就會與眾不同。
對學習和工作的總結和提煉,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在讀不同的書、做不同事情的過程中尋找相似性,找到需要學習的“點”,制定出自己事后學習的模板,再有意識地按照模板去總結和提煉,就能得到提高,學有所得。
03
學會分享,穩(wěn)定輸出
記得剛剛工作的時候,如果我有一個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議,上司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寫一個報告給我發(fā)來吧!”
但我卻發(fā)現(xiàn),這個我自認為了解的東西,卻很難用語言或文字系統(tǒng)、完整地表達出來,就算是和別人探討,別人也很難理解我的意思。
于是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要大費周折,翻閱好幾本書,查閱大量資料才能把報告寫出來。
直到我讀到《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造成我這種困擾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并沒有達到我所認為的那樣嫻熟,還需要深入的學習、研究。正如書中咨詢師田志剛說的:
“如果一件事不能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說出來或者寫出來,證明你沒有全面地掌握或者掌握的深度不夠。”
而嫻熟地掌握一個知識點,光有閱讀的輸入還不夠,還必須輔以穩(wěn)定的輸出,因為輸出才是檢驗輸入的最好標準。
沒有輸出的輸入,都是白費心機。
正如《成長詞典》里的詞條《2:輸出》所說:以寫作為例,當你要把思想、方法、觀點落實成白紙黑字的時候,你才會明白,其實你的理解很膚淺,你的閱讀質量很低,其實你所知并不多,其實你的表達力很不夠。
只有通過寫作直面自己知識與能力的不足,你才有足夠的動機去學習。
日本作家樺澤紫苑是個讀書狂人,每個月閱讀20~30本書,幾乎是每天一本書,而每讀完一本書,他都能做到對書中的核心內(nèi)容過目不忘。為什么?
因為每次讀完一本書之后,他都會用自己的方法輸出書本的內(nèi)容,加強對知識的吸收。
那么,輸出最簡單可行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把學到的知識分享出來。
比如開會時主動發(fā)言;聽講座時主動提問,而不是每次都刻意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
如果不擅長說,也可以通過寫作來輸出,讀后感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輸出方式;也可以把想法通過微博、博客、論壇等渠道寫出來與人共享。
在共享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對學習的內(nèi)容認真梳理了一通,幸運的話還能收獲同道中人的深刻見解。
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沒弄清的知識也漸漸明晰。
總之,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甚至共享出來,才表示真正的掌握,進而擺脫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
努力學習的意義在哪里?我們?yōu)槭裁匆W習?
因為在命運面前,除了知識,沒有別的可以抓得住的東西。
只有知識進了腦袋,才能完全擁有它,沒有人能偷得走。
所以,當你覺得安全感欠費的時候,就死死抓住學習這件事不放。
參考書籍:田志剛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作者:飛小白,精讀主創(chuàng),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良久的良字的意思是什么》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