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典成人在观看线视频_嫩草成人影院_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_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江蘇鎮江打井,江蘇鎮江本地打井隊為您提供打水井服務視頻

江蘇鎮江打井,江蘇鎮江本地打井隊為您提供打水井服務視頻

荀虹穎 2025-07-24 科學 6 次瀏覽 0個評論

焦熙生

引言

  昌盛鄉于1983年5月掛牌成立,又于2004年5月與昌寧鄉合并。它只在民勤版圖上存在了21年時間。

  但,時間的長短,并不是衡量一切事物存在的價值標準,而是它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可以說,昌盛鄉的開發,完全在于它證實了“勞動創造一切”、“勞動光榮”這一偉大真理!

  然而,在當下,“勞動創造一切”、“勞動光榮”,卻被那些“精神貴族”們當作一個空洞調頭喊了遮羞。有的連遮羞都不顧,干脆露骨的褻瀆、謾罵。如當年的“知青上山下鄉”被誣為“勞動改造”;一些資產階級老爺們進“五·七”干校勞動鍛煉,被誣為“關牛棚”、“勞改”。這些鄙視勞動,鄙視勞動人民的敗德行為,無疑是中華民族振興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大敵”。孟子就說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古人還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都說明了勞苦的必須。北大教授錢理群針對我國教育的不良現狀,說了一段振聾發聵的話。他說:“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這是多么痛徹、大悟、醒人的語言!我們應當拿這樣的匕首,去剮那些鄙視勞動和勞動人民的老爺們的臉皮!

  所以,如何看待勞動,如何看待勞動人民,是區別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和一個資產階級分子的試金石、分水嶺。

  我們所以要記住當日昌盛鄉的拓荒者,就是要歌頌勞動的偉大,歌頌勞動人民的偉大;鄙視那些鄙棄勞動和勞動人民的小小的“人”!

  記住那段艱苦歲月,記住那些在艱苦歲月中不怕艱苦、手足胼胝、吞風餐沙、出力流汗、墾荒造田,給人們以麥黍之食;給人們以褐布之衣的農民們!

  讓我們掀開當年那段歷史的一頁頁吧:

  拓荒艱辛唯一嘗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那是文化大革命進行中的一九七三年五月。民勤縣革命委員會依據民勤缺水的矛盾特別突出的現實,決定由大壩、薛百、三雷、新河、羊路五個公社,組織開荒隊,在昌寧公社的北井子、大海子、頭井子一帶,開荒造田,發展農業生產。一九七七年又為解決湖區地下水質惡化的問題,增加西渠、東鎮、中渠三個公社,也組織力量同上述五個公社一起開荒造田,尋求致富之路。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討論,在統一社隊領導及社員思想認識的基礎上,于當年8月1日由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連光萱主持召開了五個公社領導及負責開荒的干部和農牧局、水利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開荒啟幕會。會后,連光萱同志帶隊,從昌寧公社徒步40多華里踏查北井子、大海子、頭井子的地形地貌。于8月2日在昌寧公社再次召開會議,詳細討論開荒事宜。同時,在繪制的草圖上,給五個公社劃撥了荒地。四至所靠,界限明確。特別規劃出五個公社防風、固沙林用地,要求各公社務必做到農林并重,共謀發展,不可偏廢。隨之,縣革命委員會還為昌寧公社撥款8萬元,以保證頭一年五個公社民工、牲畜對麥草之必需。

  九月下旬、十月上旬,五個公社陸續開始上人、布點,開荒大幕正式拉開。

  新河公社參加開荒的有:川心、王和、新潤、上浪、東湖、西湖、西茨七個大隊,四十生產隊。布點7處,建7個生產隊。

  薛百公社參加開荒的有:更名、宋和、張蔴、何大、五星、薛百六個大隊。設點六處;

  三雷公社參加開荒的有:趙湖、下管兩個大隊。設點兩處;

  大壩公社參加開荒的有:田斌、曹城、城近三個大隊。設點四處;

  羊路公社參加開荒的有:中溝、五壩、許岔、蘇山、學糧、蒲秧、三壩七個大隊,設點七處。

  一九七七年后,由于湖區三公社參與,開荒隊又有了昌盛村的建置。

  人說,萬事開頭難。在荒原上開一片新天地,這的確是不容易的一回事。有的人為歷史經驗教訓所困。說,一九五八年,就曾經組織人力到昌寧鄉的一棵樹開過荒,結果,一事無成,不了了之。這一次,是否會走當年的老路,仍然一事無成,不了了之呢?舉棋不定;有的人畏懼困難。說“好出門,不如歹在家。”那畢竟要舉家外遷。所到的地方,又不是三里五里,而是近百里內。而且將熬過“有吃處,無站處”的艱難日子。不久,冬天就要來臨,那又將是怎樣的煎熬?風雪、嚴寒……不僅有忍凍挨餓之憂,同時,還得千方百計進行生產。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不是喊喊口號,表表決心就能解決的。

  領頭的人,有的也是抱了應敷的思想。抱著“過了今夜晚,再說明早晨”的態度。成與不成,與己無關,等等。

  上述種種,縣革委會有關領導覺得這都是些實際問題。如果不注意解決,勢必影響未來開荒成果及其成敗問題。

  針對問題,縣革委會決定加大工作力度,分層解決。一是把前景講明:首先大講開荒的地方,土質肥沃,水質甜美,地域遼闊,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一定會有好日子過的,不會使社員們失望;其次,縣上有關領導一再表明態度:對社員的困難一定會幫助渡過,問題一定會幫助解決。不會對大家的困難坐視不顧。也不會把大家丟棄不管。引導大家走的絕對是一條致富的路子。因此,在開荒一開始投資8萬元的基礎上,又投資10萬元,投資東方紅“75”一臺,鐵牛“55”一臺,又買馬一匹,在無公路可行的階段,供開荒隊通信、開會、上傳下達之用;其三,縣、社、隊必須保證開荒社員的口糧;其四,夯實各大隊開荒隊領導班子。選思想覺悟高、政治上堅強,作風樸實,一心為公,辦事公道、懂生產的人當領頭人;其五,縣級有關部門各司其職,不能有分工無責任。如電力部門,指定有昌寧公社供電所負責為開荒隊通電。電站負責人王希彪又為縣開荒隊領導成員之一。其六,進一步充實開荒隊革命領導小組。小組有五人組成:即劉學棟、王希彪、陳國泰、李克孝、徐保詩(以上三人為不脫產人員)。劉學棟任組長,陳國泰任副組長。轄域五個大隊,26個生產隊,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其七,進一步完善鄉、村及農田規劃。按照“好村莊,好條田,好道路、好林帶,好渠道”的“五好”要求,在原劃定開荒范圍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村莊、農田、渠道、道路、林帶具體方案。使以“五好”為標準的新農村建設,給社員以摸得著,看得見的希望。如確定八字坑為開荒隊隊址,并規劃了醫院、學校、機站、商店……這就使開荒的社員們看到:領導已經完全下定決心:“不把這荒原建設成個紅花籠籠兒,絕不收兵”。也使每位拓荒的社員感動:廊檐下避不著雨了。順勢而上是必然趨勢。其八,前方后方,大力宣傳“人挪活”的道理。譬如眾多人擠在一個狹小的地域,勢必出現爭土地、限制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也就如一片農田里莊稼種籽撒的特別“稠”的時候。莊稼勢必爭水、爭肥,結果莊稼瘦如馬毛,結粒稀稀疏疏。一旦莊稼密度適宜,就會岔枝分孽,穗大粒飽。

  經過扎實細致的工作,遷戶陸續開始。止一九七五年底,薛百大隊上4戶12人;大壩大隊上2戶7人;新河大隊上2戶8人;羊路大隊上7戶24人;整個開荒隊的勞動力,由原來的251人,增加到302人。

  一九七六年九月,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魏育林在農牧局召開有關公社領導參加的會議,決定十月中旬,動員全縣有汽車,拖拉機的部門、單位,義務為開荒隊搬遷戶搬家服務。要求開荒隊做好區內道路疏通工作;農牧局做好各單位、部門的汽車、拖拉機組織工作;公社、大隊做好搬遷戶的家具裝車事宜。到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底,薛百大隊上7戶38人;三雷大隊上1戶5人;大壩大隊上42戶226人;新河大隊上41戶206人;羊路大隊上33戶179人。累計上戶達124戶,654人。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九年,國家單獨給中渠公社投資22.2752萬元,(其中開荒費9萬元;打井架電11.8萬元;舊井改造0.77萬元;抗旱補助0.5萬元;襯渠0.2052萬元)。該公社借此先后上去83戶,436人。一九八七、八八兩年,湖區社員看到開荒隊的確是好地方,主動集資上戶,累計達138戶,635人。

  截至一九八九年,越時十六年功夫,共遷408戶,2094人。其中:薛百遷34戶194人;三雷遷6戶27人;大壩遷49戶276人;新河遷49戶268人;羊路遷48戶251人,中渠遷151戶726人;西渠遷43戶203人;東鎮遷28戶149人。

  偉人曾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

  創業應無怕苦心

  “創業難”!在當時生產力還不是很發達,農機化剛剛起步的情況下,創業就更為艱難、艱苦。

  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為了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四周年,新河公社的三個大隊的四十多名拓荒者踏上了征程。公社農機站的拖車、生產隊的毛驢架子車,拉著行李、口糧、生產工具;人徒步而行,經過三十四五公里路程的跋涉,到達目的地“頭井子灘”。

  國慶節這天,拓荒者們就揮锨上陣了。一些人到昌寧公社拉運喂牲口、蓋房屋用的麥草;另部分人撲攤住座。這年秋,雨水較為豐沛,泥土含水分很好。他們夾板裝土,石杵夯墻,蓋起了一些簡易住房。因為房墻水濕,嚴冬到來后,屋墻仍未干透。為了保溫和防止寒濕傷身,他們用造田時挖的白茨等柴草,把房子一一烘干。這樣才住進了能夠遮風擋沙避寒取暖的茅屋之中。

  之前,拓荒者們是十分艱苦的。有的住在帳篷里,這算是有幸的。不少人住著柴圈子、有的住地窩子。遇了風天、雪天就更遭罪了。刮風,一夜被沙埋了;下雪,早晨起來,幾個人的被子被凍成一塊鐵。沒有房,吃的張鍋子飯,揪面時,沙子就往鍋里揚,草葉子,柴渣子就往鍋里飄。飯吃完,碗底厚厚一層沙。

  由于在九、十兩個月里,新河公社通過積極工作,給社員大講拓荒的地方,地下水埋淺,土質肥沃,地域遼闊,生存空間大等優勢,使社員們及時打消思想顧慮,特別是“怕流了汗水一場空”,“撒了秕谷子,捉不住雀兒”的擔心。陸續到達拓荒地的拓荒者達110多人。

  有了人就會有一切。大隊組織,七個生產隊組織先后建立健全。有了組織,有了前方后方的努力,各項基本建設陸續展開。開墾荒地、平整土地,拉運石料、預制井圈,找沖機,打井機。特別是預制井圈,得有相應的適宜溫度,不然,水泥凝結不好,就會影響井圈質量,從而也影響機井壽命。但是,季節已進冬令,水泥凝結好的適宜溫度已不存在。可時機又不允許等待。因此,他們生火創造適宜溫度,保證井圈質量。從而也保證井的壽命。就這樣,拓荒者們以誠藎來追求自己的美好希望。

  在打第一眼深井的時候,供給加壓水是大問題。這是保證水井成功與否的關鍵。沒有加壓水,井筒就會隨時遭遇地層的種種變故。方圓又無有人煙,何處找水?困難難不住拓荒者們。盡管“三九天”挖土井不容易!站在水中挖泥,那是徹骨的涼啊!但是,再艱苦,拓荒者們無所畏懼。他們一氣挖開三眼土井。這樣,便保證了加壓水的需求。

  新河公社的7個生產隊,經過1973年一個冬季和1974年一個春季的苦戰,打開60米的深井7眼。每眼井配套了柴油機抽水。四個隊種上夏田,兩個隊種了秋田,一個隊種了蔬菜。糧食面積達619畝。收獲夏秋糧五萬八百多斤。

  五個公社的拓荒隊,各有各的不同情況,但艱難奮進的道路是一樣的。每一項工程的完成都是血點汗點的勞動,也是百折不撓意志的體現。大壩大隊第四生產隊在一九七八年打井時,連打三眼,報廢了兩眼。打第一眼井時,打到40多米深后,機械出了故障,只好停止作業,抓緊修理。晚上打的過程中,加壓水沒跟上去,壓力不足,井反了沙,報廢了。第二眼井打了60米深,下井管時,下到最后兩三節井圈時,由于底盤的四角繩勁沒扽一致,井圈落(lei)了,井又廢了。兩根下井圈的繩沒抽出來,也搭進去了。新河大隊第六生產隊,井已經打成功了,可在洗井時,井突然反沙,不僅井報廢了,還把洗井工具水龍頭,膠管一起搭進去了。這些拓荒過程中的挫折,不僅造成了時間上的浪費,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人力,財力,成本的浪費和損失。尤其使拓荒者們的心靈、耐力受到很大挫折,但他們經受住了!

  他們及時總結教訓,一致認為,一是必須加強打井的責任心,任何一個人的懶散、懈怠都會給集體造成損失。而且這些損失人人有份。因之,集體的損失也是每個拓荒者的損失。二是技術操作,不能忽視任何一個過程和細節。“大意”就要失“荊州”。新河大隊六隊就是填料不合規矩,貪圖輕松、容易,用架子車倒填料石,致使填料不勻,作“結”生了怪。造成井壁空洞而反沙。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教師”。讓大家“吃一塹,長一智”。

  拓荒者們說:“拓荒是死爬牛兒(一種黑色幼小帶甲的動物)鉆竹竿,鉆過一節,還有一節。”的確如此。

  耕地開辟出來了,水井也鑿開了,而且都是五六十米的深井,所以必須靠電力提灌。因為有這個條件,昌寧公社變電所不過二三十里之遙。況且國家也特別支持。一九七四年夏,國家投資16.5萬元,給開荒隊架電。縣上由縣供電所所長馬繼義抓這項工作,水電局派技術員潘競郎負責施工。一期工程,自昌寧公社變電所到開荒隊羊路、新河大隊分界地,架起了高壓線路20公里。二期工程從大壩大隊一隊南面到四隊又架起高壓線兩公里。自此,高壓主干線基本建成。

  在架設高壓線過程中,采取“干中學,學中干”的方法,為五個大隊培養“土技術員”5名。為各隊架設低壓電線打下了基礎。這樣,趕一九七四年年底,就在部分井上架起了低壓線,而且安裝好了抽水設備。各大隊、生產隊紛紛投入生產。

  據一九八一年統計,經過七、八年的陸續建設,全開荒隊共架設高壓線路29.83公里,低壓線路31.21公里,安裝變壓器26臺,配套機井93眼。

  開荒隊在困難中建設,在困難中前進。拓荒者們憑著一股拼命精神,不管手足胼胝,天寒地凍,搶時間,趕速度,爭效益,使自己在荒原上立足,創造新的生活,開辟富裕生活道路,為革命做貢獻。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八日,大風把昌寧公社永安大隊耕地里的四根高壓電線桿刮倒了。永安大隊提出不能影響他們明年春耕春種;昌寧供電所所長王希彪又提出,風刮倒4根高壓電線桿只是暫時的情況,那一段高壓線的三十多根木桿因年時日久,基本老化,都得設法幫固。不然,來年春灌還得出麻煩。但是,冬天已經臨近,來年一開始,便是春耕大忙。怎么辦?對于這個難題,王希彪表了態:供電所給開荒隊供水泥,開荒隊出勞力,掃石子,預制幫樁。開荒隊領導對王所長的意見、建議深以為是,盡管寒冬已經到來,但開荒隊領導知難不難,迎難而上。首先趕大地封凍前把三十多個桿坑挖好,為了防止深挖桿坑凍結,又用干沙將桿坑填實。封凍后,他們生火造溫,預制水泥幫樁三十多根。就這樣苦戰一冬,趕來年春耕前,他們就將三十多根該幫樁的高壓電線桿一一用水泥樁幫固,及時投入春灌、春耕。

  人說,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這的確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從一九八七、八八年湖區三鄉鎮集資上戶開荒就是例證。那時候物價環境比較優良,三四萬元就可以配套起一眼機井(包括打井)。但是,社員群眾手里的錢也不是十分寬綽,特別是湖區社員群眾手頭更緊巴。可是,為了開辟新的生活道路,奔向富裕,他們還是勒緊褲腰帶,一個錢當兩個花。292人集資23.36萬元(人均700元),在荒原上安家落戶,打成深井10眼,實現了電力抽水灌田,發展生產,釀造新的生活。

  造林治沙,更是開荒造田,發展生產,走上富裕生活基本建設的基礎的基礎。不搞造林治沙,農田不保,其他一切都會成為癡談。所以,造林治沙成為開荒隊精心指導、嚴格督察、堅決落實的又一基礎建設。他們的口號是:荒地開到哪兒,造林治沙就把風擋到哪兒。于是,他們要求各生產隊在地頭西邊,從南到北,都要營造起一條防風林帶。林帶寬要達到10米,長短依據各隊實際而定。造林須和種莊稼一樣:林地要整平,水路要暢通,保栽保活。絕不能干“春栽夏活秋放羊,冬天架到火盆上”那種勞民傷財的蠢事。每年春秋,便發動群眾,大搞造林治沙活動。經過幾年的堅持,全開荒隊造成防風林帶24條,面積達699畝。還涌現出造林治沙先進生產隊24個。

  在實踐中,他們發現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造林只解決了高空風力危害問題,而地面的流沙問題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的林帶中,黃沙積淤,水路被阻,林帶中清沙司空見慣。這個問題群眾反響很大。經過大家討論,取得一致認識。于是,各隊又在林帶上風插上風墻,以阻止黃沙進入林帶。經過幾年實踐,這種用茨柴插一米多高的風墻還是不行。一年就被沙埋了。而且用茨柴插風墻,實際上是對自然植被的破壞。經群眾再討論,他們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在林帶西邊10米遠的地方筑起一道兩米多高的土壩墻。墻的前后又因取土,形成兩條溝壑。黃沙流來,或跌入溝中,或越過高墻栽入溝中。這樣,沙的危害大大減輕。于是,各生產隊共筑土墻24道,長達7千余米。二是劃定“封禁區”。即在各生產隊,大隊的間隔地帶劃定半封禁區,封禁區,絕對封禁區三道防線,加強管理,保護天然植被。絕對封禁區絕不允許任何人樵采,放牧,鏟草,拔苦豆子。一律由生產隊嚴格管理。封禁區只可拔苦豆子(因這是綠肥),由大隊嚴格管理。大隊外圍2公里外為半封禁區,只可拔苦豆子、芨芨,樵采、放牧一律禁止。這樣,便較有效的治住了流沙對農田、家園的危害。

  促進生產發展的基礎建設盡管有千項,萬項,但最重要,最能發揮動員生產發展的動力,還是最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合理變革。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實踐就最好的說明了這點。

  一九七九年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在開荒隊傳達貫徹。開荒隊領導班子迅速推行生產責任制:上半年搞牲畜分戶喂養;下半年醞釀包產到戶。經過組織干部群眾不斷深入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思想逐步解放,打消了怕犯錯誤的思想觀念。全開荒隊26個基本核算單位全部實行了“責任到人的生產責任制”。土地按人六勞四,土質好壞,遠近搭配,編號抓鬮。產量按上年實產計算。超產獎勵,減產賠償。比例也是四、六開,超產百分之六十歸個人;減產百分之四十由個人承擔。

  實行生產責任制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1980年,糧食總產量即達84.4788萬斤,比1979年增加14.4574萬斤;1981年,糧食總產量達120.2188萬斤,比上年增加33.74萬斤。參加分配的1335人,人均有糧902斤。

  1982年又實行了“交了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再的都是個人的”“大包干”責任制,“土地回老家”,農民生產積極性更加高漲。生產步步發展,社員生活步步提高。

  十年辛苦非尋常,自難忘。拓荒者為了良田沃壤。還有什么值得追憶的艱辛呢?

  那就是1987年前,十四五年沒路回家的艱辛,進城辦事的艱辛,護送病人的艱辛。那十四五年間,每遇到這些事,或徒步跋涉,或趕毛驢架子車,或碰上個拖拉機擋了求情下話坐……看別人的臉色那是怎樣的難為情?又怎樣的尷尬?

  有時候,拖拉機、或汽車,司機搞定了,車也坐上了,可是有時運氣不好,或遇上路管了,或遇上交警了,又說這是違背交通規則,或者挨“訓”挨“罵”,甚至被罰款,等等。

  有時候瞅空子,有時候偷的走,有時候趕夜路。其辛酸不言自明。1981年春天,一伙回家的拓荒者,辦事回來的干部,本應早上從城里乘車往開荒隊走,只因超員太多,只好到機關下午下班后偷偷出城。夜里走到紅崖山水庫西邊的山坡上,汽車發生了故障,無法行走。拓荒者們步行一夜,直到第二日天亮,才走到開荒隊頭井子灘的家中。這就是拓荒者們千苦備嘗的艱辛。他們說:這些打了牙往肚子里吞的難腸,誰會知道呢?又能向誰去傾訴呢?……

  除了這些艱辛,拓荒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其中煤煙中毒死亡三人;電打死四人;拖車軋死一人;盡管是事故傷亡,然而畢竟發生在拓荒的年月,畢竟是生命的代價,畢竟是生命的傷耗。今天,已經過上安定、富裕生活的人們,記住他們的亡靈也是應當的!因為他們曾經也為拓荒付出過辛勞和汗水!

  群雁高飛頭雁領

  “群雁高飛頭雁領”。“打鐵先得本身硬”。這是一切事業成功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昌盛鄉的開發,完全驗證了這一點。

  一九七五年七月,縣開荒隊正式組建。由被譽為“劉老農”的劉學棟“掛帥”。他是一個慣于吃苦的人,也是一個善于勤勞干事的人。擔子擔在肩上,他不敢稍有懈怠,疏忽。他一頭砸進帶領開荒隊的開荒大業中,連家都很少回,據他自己說,從1973年11月到1977年,5年沒回家過過年。從1977年11月家搬到開荒隊后的5年中,沒在家過過年除夕。至于吞風餐沙,忍饑挨餓,雖不能說是家常便飯,卻也屢見不鮮。一次,從昌寧公社趕去開荒隊開會。走時,天已昏黑,進了沙窩柴灣就轉了向。半夜時分只好一人爬灘。人又饑又渴;馬也是又渴又累,不時張嘴、鳴叫……

  他上任伊始,在農牧局局長閆渭仕主持下,確定了開荒隊地址為“八字坑”后,他就把建址大事緊緊的抓在手上。他想,千余口的大家庭,吃喝拉撒,政經學商,件件都是天大的事。況且縣上又是那么的大力支持。自己一旦搞砸,有何面目見人?就在那次宣布開荒隊成立的會上,同時還宣布投資10萬元,給大型拖拉機2臺(其中東方紅75一臺、鐵牛55一臺)。這樣,開荒、運輸都有了著落。還允許買一匹騎乘,以方便辦事。于是,趕緊修房造屋,安營扎寨。

  經過規劃,在八字坑預留荒地500畝。事一件一件的干,路一步一步走,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首先是總隊建址。那時,大家都忙,不能隨便抽生產隊的勞力,但是事情都要做,而且都要做成。

  這樣,只有自己動手。開荒隊領導班子組織起10名拖拉機手,4名打井工,3名電工,2名放映員,還有農技站管理人員,共21人,組成“總隊”(即縣開荒隊,時社員皆如此稱)建設主力軍。這都是些年青人,個個生龍活虎,不怕苦,不怕累,不計較得失。報酬都是記工參加生產隊的分配。再從農機站收入中提一點成,每人每月發八到十元的生活補貼。主要是進行深入的思想工作。使每個職工、干部懂得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這樣做為了誰?

  由于大家懂得了八小時內做好本職工作是“為人民服務”。八小時以外的勞動,同樣是“為人民服務”。是為革命作出更大貢獻。因此,都毫無怨言的服從組織安排。冬天平地、修路;春天植樹、育苗;搞家底生產、種糧、種菜、養豬;夏天架板打墻,修房造屋。如1976年春天,拖拉機手白天犁地,晚上按分配任務剪育苗桿;放映員晚上放電影,白天插桿育樹苗;沒風天在地里育苗,刮風天,在屋里剪育苗樹桿。

  除此外,利用一切機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為“總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這個中心建設服務。比如事先把活路安排好,工具準備好,開“總隊”干部會議時,就在勞動現場報到,來的人都勞動勞動,干干活,等人都到齊了,再進會場開會。會議休息時間,也勞動勞動,松松筋骨。就這樣,經過數年堅持,沒向生產隊抽調一個勞力,建起了一個有房屋,有樹木,有生產基地的“總隊”。其間還辟出育樹苗地29畝,機站修建車棚4間,伙房2間,宿舍6間,打60米深井一眼,平地20畝,造起寬10米,長150米的林帶一條。在可通水的地方都植上了林木。1977、1978年,在“總隊”500畝地轄區西邊,又植起一道寬50米,長500米的林帶一條,在林帶西邊上風,沙患大的地方,筑起土壩墻180米。

  1978年,縣財政局撥付房屋修繕款3000元,在規劃區位14畝地的面積上,調民工修起一幢七間間架,墻基磚階腳,四角抱磚墩,房檐有護檐板,門窗有玻璃的會議室,辦公室,宿舍的新隊址。

  為了使學生有學上,在規劃地修起土房6間,辦起了初中,聘請謝萬德擔任社請教師,使26名初中生有學上。還辦起簡易小學4所,聘社請教師4名。上學學生144個。教師報酬除文教局每月發16元補助外,再是記工分參加生產隊分配。教室都是簡易公房,桌凳都是土臺臺。黑板,在教室染黑一塊墻就是。真正是因陋就簡。

  一九八零年五月,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薛華國到開荒隊查看風災災情,看到學校教室窗戶上沒有玻璃,上方用牛皮紙糊著;下面用炕面子插著。同樣,社員群眾房屋門窗也沒有安裝玻璃,情況和學校教室門窗使用辦法一樣。于是,他讓物資局局長高自朝帶領兩名工作人員到開荒隊,一一走訪登記。回去后,調運兩汽車玻璃,解決了學校,社員戶的困難。

  為了方便群眾購物,在柳主泉的家中,由景生元辦了一個代銷店,由昌寧供銷社供貨。貨物價格以供銷社零售價為準,不能向社員加價出售。景的報酬,生產隊記工參與分配。總之,民生無小事,樣樣行行都得點到。

  之前,全開荒隊配兩個不脫產保健員,衛生局批給兩個保健箱,小病小醫。1978年,辦起了醫療站。據當時的醫療站負責人(也是醫生)朱永林說,1978年剛來時,那真叫困難!沒住處,住在林場的一間小、陰、潮的土房里。由于潮濕,炕上無法睡覺,就將打了墻的架板,一頭擔在炕頭,一頭支在打井用后的廢舊鋼絲繩上,才算有個安樂窩。又要了一間房,再撿拾一些破磚,泥起放藥的土臺臺。看到林場的人劈的燒電線木盤,他便要了來,讓木匠做了一個藥柜子。就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為社員群眾醫病。

  直到1980年,醫療站有了一些積累,便用這些積累買了3間舊房,又去林場間伐了一些椽子,在規劃地址上建房7間。

  1986年,“總隊”發動社員群眾每人捐資0.4元,共計800多元,經領導允許,在林場間伐了檁,椽,采割了柳條,又建房4間。

  到了1991年,“總隊”動員全鄉人民,“人民衛生人民辦”。群眾捐資3.5萬元,專業戶李得明捐資1萬元,種子公司捐資5000元,衛生院自籌2萬元,縣上撥款1萬元,修起走廊式門診部,還有標準相對較高的宿舍、倉庫、伙房十一間,建筑面積達310平米。還筑起了圍墻,安裝上了鐵柵欄大門。

  民生是“總隊”和縣上領導時刻所關心的。一九七八年,正是春季造林季節,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魏玉林來開荒隊檢查工作,看到開荒隊的社員群眾在艱難困苦中拼搏奮斗,而生活卻十分枯燥,沒一點文化氛圍,便有國家投資,批給電影放映機一臺。后,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薛華國來開荒隊檢查工作。了解到開荒隊運輸有困難,就在機械化投資款中批給解放牌汽車一輛。

  為了制止社員在封禁區樵采,使封禁區的天然植被得以很好的保護,又要解決社員燃料困難。1983年秋,“總隊”發動全開荒隊社員,推沙窩(2公里),填溝壑,開辟修筑走唐家溝煤礦的土公路27公里。從此,社員避免了繞昌寧鄉鏵尖村上唐家溝煤礦費時、耗油的苦楚。自此,不論三輪子,四輪子,手扶子,架子車,都可直接上唐家溝拉煤。方便了群眾,保護了天然植被,保護了農田,莊園三獲益。

  十年耕耘終爛漫

  開荒總隊,經過十年苦戰,于一九八三年五月,掛牌成立了“昌盛鄉人民政府”。止一九八九年一月,戶達408戶人口達2094人。核算單位(生產隊)34個。其中,頭井子村(含原羊路、新河公社)10個;梧桐村(原中渠公社)6個;大海子村(原大壩公社)4個;北井子村(原薛百、三雷公社)4個;昌盛村(原東湖鎮、中渠、西渠三公社)10個。開拓出良田10810畝,成片造林900畝,打機井119眼。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耕耘,井水潺流。林木掩屋蔽路,炊煙縹緲、繚繞。劉學棟感慨地說:是個新農村樣了。

  十六年中,前六年只維持社員自己的生活溫飽。從1980年開始,對國家逐年有所貢獻:1980年給國家賣余糧15.4842萬斤;1981年13.4785萬斤;1982年36.7828萬斤;1983年50.2930萬斤;1984年88.66萬斤;1985年77.5524萬斤;1986年104萬斤;1987年99萬斤;1988年107.583萬斤。

  經濟作物以1988年為例,實種面積2296畝,其中:黑瓜子1577畝,畝收入725元,合計114.3325萬元;油料315畝,畝收入120元,合計3.78萬元;糖菜292畝,畝收入209元,合計6.114萬元;其他經濟作物112畝,畝收入120元,合計0.1344萬元。總計收入125.5705萬元。人均603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員生活水平也日益有所提高。1976年開荒隊落戶的社員達124戶,654人。只有兩輛自行車,一臺縫紉機。到了1984年,全鄉達275戶,1370人。自行車250輛,縫紉機154臺,手表258塊,收音機96臺,電視機6臺,新式家具348件。到了1989年,社員家中擁有手扶拖拉機75臺,小四輪拖拉機21臺,面粉機13臺,碾米機1臺。初搬家落戶開荒隊時,有七十個光棍漢。僅1979年至1982年三年,就有30個光棍漢娶了媳婦。

  國家對墾荒事業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從1973年至1989年,投資救濟共達110.408萬元。其中:水電投資71.3538萬元;農機化投資12.1572萬元;開荒費投資15萬元;文教投資2.4036萬元;衛生投資0.64萬元;林業投資1.7717萬元;窮隊補助1.1萬元;救災款1.385萬元;畜種改良0.17萬元;救濟4.4205萬元;供應糧1.4萬斤。

  ……

  歷史飛逝了,昌盛鄉也于2004年11月5日合并為昌寧鄉了。昌盛鄉作為一個符號,歷史上也許暫時不存在了。但,回眸展望,拓荒者們樹立在當年荒原上的那座歷史豐碑卻依然與蒼穹相伴;那條艱苦創業之路,也像一條紅絲帶,將與日月相輝映,在歷史的時空中,向未來延伸、延伸!

  最后,讓我們為當年的拓荒者們獻上一首《拓荒者之歌》吧:

  拓荒是無中生有的神功,

  汗水是發功的動力;

  熱血淬礪碩果萬紫千紅。

  一條大道開辟出來了,

江蘇鎮江打井,江蘇鎮江本地打井隊為您提供打水井服務視頻

  通向富裕的時候,

江蘇鎮江打井,江蘇鎮江本地打井隊為您提供打水井服務視頻

  又是禮炮的雷鳴!

  附言:①1980年12月26-31日舉行的第九屆第一次縣人代會決定:民勤縣革命委員會改稱民勤縣人民政府。領導人為縣長、副縣長稱之。

  ②2004年11月5日,縣委、縣政府出臺縣域行政區劃實施意見。昌盛鄉并入昌寧鄉。

  (此稿依據劉學東同志提供素材整理)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江蘇鎮江打井,江蘇鎮江本地打井隊為您提供打水井服務視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6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