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健康:清代四大名人與茶道養(yǎng)生
喝茶養(yǎng)生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古時就有很多文豪注重茶道養(yǎng)生。今天我們主要走進清朝文豪們的養(yǎng)生之道中,看看他們究竟與茶道結(jié)下什么緣分。東方大健康為您揭開茶道的面紗。
李漁
李漁(1611-1680年),原名仙侶,號天征,后改名漁,字笠翁,一字笠鴻、謫凡。
李漁祖籍在浙江蘭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蘇如皋。李漁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戲曲和小說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對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現(xiàn)。
《明珠記 煎茶》的劇情中,三十多名宮女去皇陵祭掃,途經(jīng)長樂驛。這個驛站的驛官叫王仙客,聽說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僑裝打扮,化妝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擁茶爐煎茶,待機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機而得到了會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劇情發(fā)展的重要線索,茶,成了促進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漁小說《奪錦樓》第一回"生二女連吃四家茶,娶雙妻反合孤鸞命"。說的是魚行老板錢小江與妻子邊氏有兩個極為標(biāo)致的女兒,可是夫小江與妻子邊氏有兩個極為標(biāo)致的女兒,可是夫妻兩卻像仇敵一般。錢小江要把女兒許人,專斷獨行,邊氏要招女婿,又不與丈夫通氣。兩從各自瞞天過海,導(dǎo)致兩個女兒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禮。明代開始,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親。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記述了不少的品茶經(jīng)驗。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節(jié),專講茶具的選擇和茶的貯藏。他認(rèn)為泡茶器具中陽羨砂壺最妙,但對當(dāng)時人們過于寶愛紫砂壺而使之脫離了茶飲,則大不以為然。他認(rèn)為:“置物但取其適用,何必幽渺其說"。
他對茶壺的形制與實用的關(guān)系,作過仔細的研究:
"凡制茗壺,其嘴務(wù)直,購者亦然,一幽便可憂,再幽則稱棄物矣。蓋貯茶之物與貯酒不同,酒無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論。茶則有體之物也,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覺悶人。直則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難力導(dǎo)也"。
李漁論飲茶,講求藝術(shù)與實用的統(tǒng)一,他的記載和論述,對后人有很大的啟發(fā)。
鄭燮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xué)家。
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當(dāng)過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剛正,在任上,他畫過一幅墨竹圖,上面題詩:“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他對下層民眾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對民情風(fēng)俗有著濃重的興趣,在他的詩文書畫中,總是不時地透露著這種清新的內(nèi)容和別致的格調(diào)。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鄭板橋創(chuàng)作的伴侶,"茅屋一間,新篁數(shù)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fēng)聲竹響,愈喧愈靜"。
"墨蘭數(shù)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
板橋善對聯(lián),多有名句流傳:
楚尾吳興,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在他的詩書中,"茶味"更濃:他所書《竹枝詞》云: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筑墻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他的一首"不風(fēng)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得到了不少文人的共鳴。
鄭板橋喜歡將茶飲與書畫并論,飲茶的境界和書畫創(chuàng)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清雅和清貧是鄭板橋一生的寫照,他的心境和創(chuàng)作目的在《題靳秋田素畫》中表現(xiàn)得十分清楚:
"三間茅屋,十里春風(fēng),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扣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fēng)細雨,潤澤于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為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愛新覺羅 弘歷(乾隆皇帝)
說起著名的龍井茶,就會想到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歷1711-179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皇帝位,改號乾隆。
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多次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區(qū),并為龍井茶作了四首詩。
公元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觀看了茶葉的采制,作了《觀采茶作歌》詩,詩中的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詳細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fēng)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幾句,十分貼切準(zhǔn)確。
到了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來到杭州,他到了云棲,又作《觀采茶作歌》詩一首,對茶農(nóng)的艱辛有較多的關(guān)注。
詩中吟到: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jīng)理。
今日采茶我愛觀,關(guān)民生計勤自然
……
雨前價貴雨后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我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五年以后,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這次來到了龍井,品嘗了龍井泉水烹煎的龍井茶后,欣然成詩一首,名為《坐龍井上烹茶偶成》,詩曰: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fēng)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jié)焙成谷雨前。
何必鳳團夸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品嘗龍井之茶后,乾隆意猶未盡,時隔三年,即第四次南巡時,他又來到龍井,再次品飲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詩作《再游龍井》。
另外,相傳乾隆在品飲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的龍井茶后,對其香醇的滋味贊不絕口,因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這一遺地至今尚存,已作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
乾隆皇帝還善于品水,他有一個特制的銀斗,用以量取全國名泉的輕重,以此來評定優(yōu)劣。
乾隆年高退位后,對茶更是鐘愛,他在北海鏡清齋內(nèi)專設(shè)"焙茶塢",用以品鑒茶水。他飲茶養(yǎng)身,享年88歲,是歷代帝王中的高壽者。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年,是文學(xué)巨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祖籍遼陽,先世原為漢族,后來成為滿州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一位見多識廣,才氣橫溢,琴、棋、書、畫、詩詞皆佳的小說家,對茶的精通,更是一般作家所不及。他在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中,對茶的各方面都有相當(dāng)精彩的論述。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類別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嘗茶、藥用茶等。
《紅樓夢》中出現(xiàn)的名茶很多,其中有杭州西湖的龍井茶,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兒茶,福建的"鳳隨",湖南的君山銀針,還有暹羅泰國的舊稱)進貢來的暹羅茶等等。這些反映出清代貢茶在上層社會的使用的廣泛性。
曹雪芹的生活,經(jīng)歷了富貴榮華和貧困潦倒,因而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對茶的習(xí)俗也非常了解,在《紅樓夢》中有著生動的反映。
此外,《紅樓夢》中還表現(xiàn)了寺廟中的奠晚茶、吃年茶、迎客茶等的風(fēng)俗。
曹雪芹善于把自己的詩情與茶意相融合,在《紅樓夢》中,有不少妙句,如寫夏夜的:“倦鄉(xiāng)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寫秋夜的"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寫冬夜的"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茶在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表現(xiàn),處處顯得濃重的人情味,哪怕在人生訣別的時刻,茶的形象還是那么的鮮明。晴雯即將在去世之日,她向?qū)氂袼鞑韬龋骸鞍浲臃穑銇淼煤茫野涯遣璧拱胪胛液龋柿诉@半日,叫半個人也叫不著",寶玉將茶遞給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了下去。
當(dāng)八十三歲的賈母即將壽終正寢時,睜著眼要茶喝,而堅決不喝人參湯,當(dāng)喝了茶后,竟坐了起來。茶,在此時此刻,對臨終之人是個最大的安慰。由此也可見曹雪芹對茶的一往情深。
關(guān)注東方大健康公眾號,更多健康妙招等你選↓↓
微信公眾號:搜索 東方大健康/ 添加 dfdjk01
歡迎撥打東方大健康熱線電話4006-233-988
直達號——
點擊東方大健康鏈接,注冊就有免費包郵好禮相送!(奶粉+枸杞杯子+2000積分)
真的有免費禮物送啊,還包郵,帥哥美女們點一下唄,小編天天推也辛苦哇。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biāo)題:《些小吾曹州縣吏怎么讀怎么斷》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