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市,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國家命名的“三國文化之鄉”,素有“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的美譽。這是一個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方:在這里,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放言“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在這里,曹操與降將關羽,上演一出關帝掛印封金,辭曹挑袍灞陵橋的千古佳話…… 接下來,我們將會有十二位星座旅行達人,從十二個不同的角度,揭示那段三國風云歲月。 曹丞相府、春秋樓、灞陵橋、藏兵洞……三國的故事正向你娓娓道來。而百年盧鈞的魅力,也將一并呈現在你眼前……
曹操墓的發現遭到眾多質疑,這位沉睡近1800多年的三國人物又成為今人關注的焦點。我探訪曹操墓時,就開始對傳說中的“奸雄曹操”產生疑問。民間傳說,曹操有72座疑塚,實際并不是這樣,在《三國志》等史料中,曹操墓葬位置、規格以及陪葬品,都寫得非常明白,而且與事實相符。若以一個人的生命終點往前追溯,曹操當是活出大格局,透通之人。
出鏡/驢來驢去 攝影/銥人
同行的葉專家告訴我,在唐代之前,曹操是個正面人物,唐太宗曾作祭文,憑吊曹操。宋之后,曹操變成反面人物,尤其是名著《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曹操被戴上了白臉奸雄的面具。
攝影/銥人
許昌,魏武揮鞭之地。走進許昌曹丞相府,我試圖走近面具下的曹操。
政治家曹操,“奉天子已令不臣”
東漢末年,兵燹亂世。漢獻帝劉協避難從長安回遷洛陽都城,彼時的洛陽是焦土之城,饑荒蔓延。即便是皇帝大臣亦挨餓受饑,因為連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無人供奉高高在上的朝廷。挖野菜的大臣餓死,身體伏地或靠在一段殘敗的宮墻上。曹操快馬至洛陽,在傾圮的宮城上,拜見面黃肌瘦的少年天子,說,許縣(許昌)有糧食。遂迎奉天子和大臣至曹操大本營許昌建都。時間定格在公元196年,漢獻帝15歲,曹操42歲。
攝影/銥人
曹操20歲,舉孝廉。35歲,他最先發矯詔,馳報各道,招集義兵,高舉“忠義”之旗,討伐董卓。其時,曹操實際領兵馬5千人,作為打擊董卓力量實在太過渺小。但是,這次舉動,看出曹操的政治敏感度非常人所及。及至奉迎天子,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匡扶漢室還是成就霸業,實力薄弱的曹操再次搶占了“天時”,引得反對派咬牙切齒曰“狹天子以令諸侯”(曹方曰“奉天子已令不臣”)。從此,在三國的舞臺上,這位目光深邃,氣度非凡的男人,真正作為三國時期男一號隆重登場。
攝影/銥人
修內城,建宮殿、建丞相府,擴外城,許昌由縣級城市一步升級為都城。人口擴張,軍隊擴編,“強兵、足食”成首要問題。曹操頒布《置屯田令》,以許都為試點,荒地為政府所有,廣招流民,由政府提供耕牛、農具和種子,收成政府與農民分成。史料記載,許都屯田試行,當年得谷百萬斛。農屯又向其他地方推廣。軍屯及時跟上,軍隊士兵平時是農民,戰時能打仗。實現了“修耕植以蓄軍資”。
攝影/銥人
軍事家曹操,官渡之戰彪炳史冊
曹操南征北戰,剿黃巾,平群雄,一統中國北方。三國之爭,也是人才的競爭。扒一扒曹操集團人才庫,所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曹操“唯才是舉”,廣攬賢才的故事廣為流傳。荀彧是曹操謀臣之首,離開待他如上賓的袁紹而投奔曹操。曹操說,有荀彧,就像漢高祖劉邦有了子房(張良)。荀彧向曹操推薦荀攸、郭嘉和鐘繇。據說,曹操向荀攸發了一封有幾分幽默的邀請函。大意是,天下大亂,正需智慧之士,先生袖手旁觀,不覺太久嗎?于是,荀攸立即加入曹操智囊團。此時,曹操猛將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張遼、于禁、典韋等。
攝影/銥人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爭霸北方的決戰,后世認為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為歷史教科書上經典案例。
袁紹集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欲南下進攻許都,然曹操實際兵力不足二萬,曹操部將多半覺得袁紹不可戰勝,有些人偷偷修書袁紹,好在戰后自保。
攝影/銥人
曹操與袁紹各自領兵相持于官渡,戰事初期,曹操覺得實在支持不下去時,荀彧來信說,沒有退路,只有在此決一死戰。曹軍缺糧,無計可施,適逢袁紹謀士許攸投營,曹操聽說許攸來寨,大笑,來不及整理衣服,赤足相迎,先拜倒在地。許攸獻計奇襲烏巢,張郃反水袁紹,最終使袁紹不戰自敗。袁紹之敗是敗給曹操的胸襟和謀略。戰爭結束,曹軍收繳到部將通袁紹的書信,曹操說,那個時候袁紹強,我尚不能自保,何況其他人? 于是,命人付之一炬,不再追究。
文學家曹操,建安文學之風骨
建安時期是群雄并起、沙場征戰的時期,也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燦的時期。一方面是刀光劍影,另一方面是文人雅聚。文人有政治抱負,關注人民生活疾苦,文風遒勁,直抒胸臆。
曹氏三杰(曹操、曹丕、曹植) 攝影/銥人
建安十二年(公元205年),曹操北征烏桓班師途中,登碣石山。林密草豐,秋風落葉,聽驚濤拍岸,觀海上日升月落,曹操心潮澎湃,寫下著名詩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詩文石碑 攝影/銥人
《觀滄海》,這首詩意境宏闊,意蘊無窮,浩嘆蒼穹之永恒不息而人類之渺小。從古至今,詩的境界和格局,無人出其右。僅此一篇,即有資格開啟文學的新時代——建安文學,并使建安文學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
建安七子 攝影/銥人
曹操在文學道路上并不寂寞,兒子曹丕創寫七言詩《燕歌行》,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他的《洛神賦》翩若驚鴻。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領軍人物,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等人) 各領風騷,成就慷慨悲涼、質樸拓達的詩歌特征,形成“建安風骨”之面貌。如王粲《七哀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白描式手法反映亂世人民的疾苦。曹丕極喜王粲,王粲死時,他率眾文士送葬,說,王粲生前喜歡學驢叫,我們都叫一聲送他。眾人繞墓,一片驢叫聲。
曹操花費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贖回大才女蔡文 姬 攝影/銥人
生活中的曹操應是一個有趣的人,愛笑、愛文學、愛才子佳人。他作為父親,教子有方,曹丕文韜武略,曹植才高八斗,曹沖小天才、曹彰武藝超群。曹操不稱帝,曹操總是不按常理出牌,甩出同時代的人幾個時代,甚至甩出我們幾條街。如薄葬,遺言中盡是家事,吩咐妻妾可改嫁,編織絲帶和做鞋賣錢。又如,對孤兒漢獻帝的感情,亦君亦臣,或許還有父親的憐愛。女婿半子,曹操將三個女兒一起嫁給漢獻帝,漢獻帝成了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享受天倫,死后以天子規格和禮儀下葬。曹家天下和劉家天下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就被曹操和諧了。
攝影/銥人
曹操是文學才能被低估的有魅力的人。在無數歷史人物中,鮮有像曹操那樣飽受爭議的,其爭議之烈、爭議之廣、爭議之久,以及可預測的爭議,一直會持續下去。擁曹派認為曹操是蓋世英雄,抑曹派認為曹操是亂世奸雄。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下,對于人性的復雜,人物性格的多面,用簡單的貼標簽法,都是難以還原人物本來面目。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