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同仁堂國藥(08138.HK)有限公司于發布中期業績報告,截止2016年6月30日,公司銷售收入為5.42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9%,毛利同比增加21.6%,約4億港元。單計第二季業績,純利1.2億元,按年升33.3%;每股盈利0.14元。期內,營業額2.77億元,按年升10.6%;毛利2.05億元,按年升17.49%。
作為擁有347年歷史的中醫藥老字號同仁堂的海外發展平臺,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致力于將中醫藥及相關業務進行國際推廣,并開創了養生保健發展的新模式。截止2016年6月30日,同仁堂在中國境外1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零售終端62家,累計在境外診療患者超過3000萬人次。數以億計的海外人士認識了同仁堂,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摘自同仁堂國藥2016年中期年報)
打通中西方差異 傳播中醫藥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要讓中醫藥文化為海外消費者所認知并非易事。同仁堂國藥的年中報提到,除了在我國香港地區積極傳播中醫藥傳統文化和同仁堂品牌外,還積極拓展歐美市場。2016年3月,同仁堂國藥邀請數名國內著名中醫藥專家到捷克公司,舉辦中醫藥和健康養生知識講座;2016年5月,同仁堂國藥在加拿大溫哥華開設首家健康養生中心,為當地居地提供優質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
據了解,境外的同仁堂門店都設有中醫藥特色的文化展示,同仁堂電視頻道滾動播出中醫藥知識、養生講座等節目,當地媒體連載以同仁堂歷史故事為背景的文藝作品,《國寶同仁堂》、《大清藥王》等作品也被海外民眾所喜愛。此外,國外的消費者來到同仁堂,不僅通過中醫師的望、聞、問、切、針灸、推拿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神奇療效和同仁堂的誠信服務,還愛上了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國傳統養生方法。每家同仁堂門店都既是經濟實體又是文化載體,肩負著經營發展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雙重責任。
成功在港上市 為海外發展搭平臺
目前,同仁堂在境外已形成三大核心業務,分別是現代制藥、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其中,同仁堂國藥于2006年在香港大埔工業區建成了同仁堂海外第一家生產研發基地。廠區面積11700平方米,是香港中藥界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級別最高的生產研發基地,生產設施現代化。其生產的重點品種安宮牛黃丸及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自2008年推向市場以來銷售節節上升。
2013年5月7日,同仁堂國藥成功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募集資金6.99億港元。同仁堂國藥的上市為同仁堂海外發展搭建了更高的平臺,為以香港為橋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
借力一帶一路,實踐“走出去”戰略
此次年中報在談到生產及研發時提到,公司于2015年研發的四個系列10款保健產品將于今年陸續投入市場,進一步豐富產品群。
其年中報還談到,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正是中醫藥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對外開放的新思路,同仁堂將以“創業、創造、創新”實踐海外發展,根據海外不同國家的發展需求,制定相應該戰略,同時創新銷售模式,借助互聯網“走出去”依托線上、線下雙模式,實現中醫藥與新技術緊密結合,提升海外市場占有率。
此前,同仁堂集團副總經理丁永玲曾對媒體表示:“在‘十三五’期間我們的目標是海外網點布局至少達到200家。此外,我們還會在成熟國家和地區加大本地化工廠建設,收購兼并本地診所,與當地主流大學辦中醫教育等加大海外發展投資”。
(綜合整理)
上周閱讀TOP 5
回復“TOP”輕松獲取上周最熱門文章!,
★更多深度報道見《醫藥經濟報》~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3-噻吩甲醛498-62-4醫藥中間體現貨全國可發可零售視頻》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